分论坛 > 苏州 > 新闻动态
“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谱写沪苏两地创新主体融合发展的篇章?”观点论坛
2023-11-21 阅读量:68 小字

2023111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苏州学术委员会承办,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的YOCSEF苏州观点论坛“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谱写沪苏两地创新主体融合发展的篇章?” 【论坛编号:CCF-Yo-23-136】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D2楼303会议室举行。这场论坛汇集了来自长三角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主体的融合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

1 全体合影

本次论坛执行主席是YOCSEF苏州副主席侯凯和学术秘书叶雅梅,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林长永、苏州科技招商中心魏利斌、苏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糜志雄、YOCSEF上海主席孔令和、YOCSEF上海副主席李晋国、YOCSEF上海AC委员马骏、安徽工业大学潘瑞林和周建平、YOCSEF苏州主席史国良等30余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章朋为大家到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参加论坛活动表示欢迎,林长永院长向大家介绍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随后YOCSEF主席史国良介绍YOCSEF苏州文化及规则,孔令和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颁发感谢牌。

2

2  林长永院长致辞

3

3  孔令和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颁发感谢牌

论坛的引导发言环节由叶雅梅主持,她介绍了论坛的背景和参会的嘉宾。

引导发言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金帅作了题为《技术转移经验分享及实践思考》的报告。金帅分享了他的团队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组建团队、构建协同体系,再到建立自己的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并打造生态平台,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在场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4

4   潘瑞林为金帅颁发感谢牌

随后,浙江大学苏州技术转移中心张天义作了题为《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研究与市场应用的结合》的报告。他分析了区域的竞争态势,并提出地方生产力提升的两大重要通道,分别是高校、院所、产业集群的双招双引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他认为,技术转移的成功不仅需要高校、院所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市场的应用和反馈,才能真正推动创新的发展。

5

5   周建平为张天义颁发感谢牌

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代作晓和大家分享主题为《关于苏沪创新主体三链融合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他介绍了创新主体的组成,分析了不同地区的优势和资源,分享了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这三链如何环环相扣、相互融合发展。

6

6  李晋国为代作晓颁发感谢牌

论坛的思辨环节是论坛的高潮部分,思辨环节由侯凯主持。

第一个议题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研究和市场应用如何取舍或兼顾协同?

孔令和认为,数字经济领域,兼顾协同,不用取舍。高校负责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企业作成果转化,各司其职,协同合作。高校做转化,浪费时间精力分散,可能也两头都做不好。高校需要跟企业联手攻坚,从0100,实现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

魏利斌则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强调创新研究与市场应用是产学研合作中的供给端与需求端,两者密不可分。他认为地方应该投钱建载体,不光是为了成果转化,还有后续企业的引进、人才的引进、税收的增长,为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代作晓则站在院所的角度,地方引进的大院大所,跟上海本部的大院大所相比是不同的。可以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两个层面来看。本部院所是国家队,主要承担国家战略需求,主要负责科学研究的层面;地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需要以地方的产业为牵引,技术创新结合市场需求,把知识变成钱。院所是作为一个技术供给的桥梁作用。

史国良提到创新研究和市场应用都要做。但是目前高校的科研主要受发表论文的牵引,高校自顾自研究,然后将成果给市场去推进应用,这种模式不够合理。(当市场需求对应的技术不够发表高水平论文时,高校进行相关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郑广成认为两者需要融合。没有需求的软件是无效的,因此,科技创新也不全都来自于兴趣灵感,需求导向一样能够带来有意义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创新,实践中,数据、资源不共享,相互之间有壁垒,思维模式固化,限制了创新。不同团队之间应该多方融合、团结构造更高层次的创新。高校院所大量发表论文主要在意义不大的概念创新上花费精力。院所应当锁定产业技术需求,向技术创新、基础创新方面倾斜。未来也许可以尝试由企业端来制定高校的研究大方向。

7

7  孔令和思辨环节发言

8

8  郑广成思辨环节发言

第二个议题是:科技成果如何评价,技术成果转化谁来买单?

糜志雄认为国家战略层面企业是创新的核心,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降低企业买单的风险也是工作的重点。高校自己成立成果转化基金,可以负责前期资助(跨越死亡谷,实验室到小批量验证),后期初步合理有点眉目之后,再去市场找投资,进一步发展。这样可以一定程度减轻企业的买单程度。龙头企业需要搞创新,但是其创新往往是盲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跟大院大所结合起来,走进实验室锁定方向,看到与企业契合,感兴趣的研究成果,前期给100万让成果往下走,实验室知识产权占一定的比例,实验室享有优先主导转化的权利。投资基金的大趋势也在往创新前端走。(以往是产品成熟后端、上市前进行投资)央企的考核需要创新,要承担社会责任。往往会锁定院所的原始创新项目,初期投300万,让实验室往下走。如果有点眉目了就再给900万,如果失败了前期的300万就打水漂不再往后走。总结,高校作为创新主体,企业阶段性投资,前端考核,可以降低买单损失。整体而言还是要积极探索机制,让更多的单位进入买单和收益体系(以美国硅谷为例)。

代作晓提到科技成果形式:论文、著作、专利。发明专利转化。国企设立200亿的基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科研经费改革,分段投资,投早、投小、投绿色产业,投颠覆性技术。国家组织,一盘棋,新型举国体质,结合市场,考虑市场,降低企业买单风险。

张天义表示科技成果如何评估,评估标准从三个维度去看:成熟度(110这个阶段),先进度(与国际比),创新度(哪几个维度创新)。成果转化,同一个科技链条上,技术专利化、成果化、商品化、产业化。源头高校院所,中间服务结构,到政府,到末端企业。哪一个环节失败了,可能就是主要的买单方。

潘瑞林表示论文上的识别率99%,但是工业工程实践之后可能只有50%,实践中情况比较复杂,成果转化流产率很高。有些企业在找高校时只找最好的学校,不找最合适的学校,往往最终转化失败。未来应该探寻一种新的机制,来找到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的最佳匹配。如何量化,如何评价,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成果进行转化。

林长永则做了个类比,好电影是如何评价,票房失败谁来买单?电影本身的好坏跟实际票房的关系,不直接相关。

钱秀丽认为首先是科技成果的评估,成果能不能进行转化,这是第一步。道和术相结合,道:科技成果怎么评,先进度、成熟度、创新度,粗粒度评价。术:数学模型细粒度计算评估。对成果需要持续跟踪。从实验室阶段到工程化阶段,到企业端时,损失已经非常大了,应当尽量在前期阶段,节省成本和风险。科技成果评估、人才评估、项目评估、机构评估,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先根据专家、标准的评估给出定性的评价(贯标),然后通过AI等手段进行定量的评估,探索更精准的智能化创新评估方法。

9

9  糜志雄思辨环节发言

10

10  钱秀丽思辨环节发言

第三个议题是:太仓如何借助沪苏科创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代作晓表示,太仓具有区域优势,距离上海近,上海是世界金融中心,不要舍近求远。引进上海的大院大所,引进的大院大所作为一个桥梁引进上海的创新链。结合太仓的定位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高端装备等领域引入上海创新源头。

魏利斌提到太仓和上海嘉定接壤,长三角方案(共享、融合、协助、统筹机制),上海、苏州、太仓的交通在近两年时间已打通,人才是放在首位的。今年太仓常住人口100多万,但是人数还是偏少,需要每年有人才的递增,才能促进产业发展。竞争依然存在,因为行政归属在,产业链相互之间还存在有竞争,产业外溢并不现实。

郑广成表示,产业链如果不发挥一定的作用,人才链比较难打造。可借势发挥,引进团队,从应用创新层面出发,与兄弟学校共同协同,相辅相成。人才的安家立业,要先安定下来。有时候引一个人不容易,就直接引一个团队,并建好家。科研创新方面,构造互补性的人才链。高等院所培养的相当于主刀医生,健雄培养的是高端护士,两者之间是互补的,非竞争的。优化机制,调研博士人才个人研究方向,营造交流机会推进博士人才之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再去产业界配套项目,短平快的发展。

林长永表示,人才引进后要安心舒心顺心,要让人才发展。以敞开式的方式,选拔符合发展领域的人才,争取建立人才高地。将教师岗、科研岗相结合,把博士的特长发挥出来。探索构建实际的体质机制,对博士教师的发展提供助力,更好的呵护好人才。完善太仓基础建设,安定人才。

侯贤旭从被引进的角度来说,希望太仓能发展更多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类型,能够解决家属的工作机会,让人才能够在太仓定居(而非苏州主城区,来回通勤)。希望能够给出更好的优惠政策,直接团队引进(现有企业在太仓设立分公司),以才引才的方式能有人才的指数增长。

史国良则认为需要兴趣科研、有组织科研、市场导向。可以创建YOCSEF太仓联络点,将西工大、西郊利物浦、建雄学院等太仓科研机构的博士联络起来,针对重大问题,执行有组织科研。

11

11  魏利斌思辨环节发言

12

12  代作晓思辨环节发言

13

13  史国良为上海指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颁发感谢牌

这场论坛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一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交流盛宴,更是一个推动沪苏两地创新主体融合发展的契机。与会专家们的讨论和建议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未来YOCSEF也会举办更多关于创新融合发展的论坛,以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最后,论坛进入尾声,参会嘉宾意犹未尽,活动现场碰撞思维的火花。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对未来沪苏两地创新主体融合发展的信心和期待。同时,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14

14 参会嘉宾合影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