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西安学术委员会组织的“生成式AI重塑文物修复新范式:技术赋能还是记忆篡改?”观点论坛在陕文投集团C座2楼会议室举办。 论坛由CCF YOCSEF西安AC委员张云鹏和石程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邀请了天津大学冯伟教授,浙江大学唐谈研究员,西北大学李康教授担任引导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吴晓军教授、云创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金岩、西安博物院李源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参与论坛活动的人员还包括YOCSEF郑州主席陆丽、YOCSEF苏州学术秘书陈思源、YOCSEF西安AC和委员、省内高校教师,以及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陕西遐邦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生成式AI在文保行业的使用边界问题。
核心观点:
【本质定位】生成式AI应用于文物修复无法突破历史复原的局限——任何修复皆因历史信息的片段性与时代烙印,必然存在推断性补充的主观偏差;生成式AI技术并未比传统方法引发更严重的“历史片面性”,其核心价值在于作为效率工具提升修复效能、拓展文化传播场景,而非实现"完整历史复原"。
【功能边界】生成式AI修复填补的是文化体验空白,而非文物本体或历史真相;因依赖数据训练与概率生成,其输出属"合理推测"而非史实,无法实现严格历史性修复。
【合理使用】实施分层策略:专业层由考古学家+AI工程师+历史学者共建校验机制,严控数据源与算法透明度,AI仅辅助检测分析;公众层强制标注生成内容的推测属性,开发历史一致性鉴别工具并区分"史实/艺术演绎"标识;伦理层建立权威多源数据库抵御算法偏见,始终以文物作为历史物证的属性约束技术边界。
论坛开始,执行主席石程向与会嘉宾介绍了CCF YOCSEF的文化及西安分论坛的发展历程,张云鹏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引导发言和议题思辨两个环节:
引导发言一:AI赋能的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冯伟指出文物保护面临双重困境:一是文物状态监测缺乏普适性手段,二是数字文化遗产数据存在“不好用”(智能挖掘弱)与“不敢用”(确权缺位)难题。提出以AI技术构建双轨体系:通过通用化监测能力守护文物“长久活下去”,借力智能化数据平台推动文化“生动活起来”,最终建立科学保护与活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引导发言二:人工智能驱动文物传承与创新
唐谈聚焦文物数字化三大核心难题:跨时空诗画关联断裂(“寻画”)、古今色彩认知鸿沟(“推色”)、原始美学形态还原困境(“还原”)。提出以AI构建文化复原体系,精准重现古画色彩与艺术本质,并赋能文创设计实现传统文化可视化、互动化转型,推动数字时代文明传播范式革新。
引导发言三:智能技术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活化
李康聚焦中国陶瓷文物破碎修复难题,提出“虚拟修复与实体修复双轨并行”模式,突破几何特征缺失、海量碎片拼接效率低下等瓶颈。他指出,未来以智能化、规范化、高效化为方向,重塑文物可持续保护与活化的生态范式。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本次观点论坛的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以下观点:
思辨议题一:生成式AI修复文物,是否会带来对历史复原的片面性,无法完整地表征历史?
任何形式的文物修复(物理或虚拟)本质上都无法做到绝对完整、无偏差的历史复原。其原因在于:
文物修复的局限性。历史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而修复行为本身就是在信息缺失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的推断和补充,必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历史解读的固有属性。历史文物本身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片段化产物,其承载的信息本身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和时代烙印。对文物的解读,包括基于修复结果的解读,本身就具有历史性和主观性,会随着时代和认知的变化而发展。因此,要求修复(尤其是作为工具的AI)做到“完整表征历史”是不切实际的。
生成式AI的定位:一种工具而非替代。生成式AI作为文物修复的新工具,其应用本身不会比传统修复带来更多或本质不同的“历史复原片面性”问题,因为“完整表征历史”是修复行为固有的难题。然而,这并不否定生成式AI修复文物本身的重要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于提升效率、拓展应用场景、丰富文化传播与活化利用的手段,尽可能地保存和再现文物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但其应用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和伦理,依托严谨的历史依据,并与传统修复方法相互补充。
思辨议题二:生成式AI的修复,填补的是什么?它真的能够实现历史性修复吗?
生成式AI填补的核心内容:生成式AI填补的并非文物本体或历史真相,而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与大众体验的空白。它通过高效视觉化与语义化技术,革新文物解读方式(如虚拟复原严重缺损部分、碎片智能拼接),为公众提供超越实物局限的沉浸式体验,尤其增强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同时,AI辅助专家进行风格推演与方案模拟,部分填补经验盲区,但其本质是技术效能与想象力的延伸工具,非历史本身的复原。
能否实现“历史性修复”? 无法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性修复。历史性修复要求绝对忠于文物原貌的“物证”属性(如工艺、材料、历史痕迹),而AI依赖概率生成与数据训练,输出结果为“合理推测”而非史实,且无法干预文物本体。在专业修复领域,AI仅能辅助检测与分析,须严格遵循“维持原状”原则并由专家把关;在大众传播领域,AI可活化文化精神,但属于“文化布道”而非历史复原,需明确区分推测与史实。
关键共识:AI的定位始终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与专业修复的辅助者,其价值在于赋能文物“活起来”。但在涉及历史本体的修复中,它无法替代基于实物证据的专业工作,亦不能等同于“历史性修复”。技术应用需始终服务于文化准确性的目标,并坚守文物作为历史物证的根本属性。
思辨议题三:如何合理使用生成式AI工具,能够对文保行业产生正面的影响,又不会出现负面效果?
最大化正面影响:
生成式AI需定位为辅助工具,通过提升专业效率和活化文化传播发挥价值。
建立多学科协作平台,考古学家、AI工程师、历史学者共同训练与校验模型。
确保修复的文物数据可追溯,并开发鉴别工具,自动检测生成结果的合理性与历史一致性。
实施分层应用策略:在研究场景严控数据来源与算法透明度,以学术严谨性优先,在大众领域开放创意表达但区分“史实”与“艺术演绎”,确保生成式AI服务于文保行业核心需求而不越界。
关键负面影响与应对机制:
针对数据算法风险(算法偏见、生成结果失真、版权争议),需构建权威多源数据库并开发领域专用模型。
针对虚构内容混淆史实、公众误认AI生成为“史实”的问题,实行强制标注推测内容并加强公众教育。
思辨环节结束后,YOCSEF西安主席许鹏飞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有助于为文博机构、技术企业及研究高校更深入的认识到生成式AI对文物修复带来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对生成式AI 的使用边界提供了很好的建议。YOCSEF西安会持续关注生成式AI在文保领域的使用影响,并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合理使用的引导工作。
记录:王鸽,张洁
撰写:石程
校对:张云鹏,许鹏飞、王鸽,杨旭东
核查:童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