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西安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西安举办“让孔雀西飞-破解信息科技人才西部沉淀难题”观点论坛
2025-10-23 阅读量:0 小字

2025年10月18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西安分论坛组织的“让孔雀西飞——破解信息科技人才西部沉淀难题”观点论坛在中国西部AI创新港顺利举办。论坛聚焦“引得来、留得住、干得成”三大主题,探讨信息科技人才在西部地区的吸引、成长与成就机制。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与企业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出席嘉宾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周兴社,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咸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冯伟,汇丰科技西安运营总监苏媛,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朱天清,暨南大学教授夏志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吕智涵;CCF西北办事处主任牛瑞等。此外,YOCSEF成都分论坛主席刘昶,YOCSEF成都分论坛学秘陈曦,YOCSEF武汉分论坛AC蔡佩桥,YOCSE云南分论坛24-25主席刘金卓,YOCSEF重庆分论坛AC冯骥也参与了讨论,展现了全国分论坛的联动活力。

论坛由YOCSEF西安AC、深信服陕西区副总经理杜斌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佳龙共同主持。


共识与展望

通过热烈讨论,与会嘉宾形成初步共识:

n 西部的创新发展必须以系统性人才生态建设为核心;

n “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应形成闭环机制;

n 政府、企业、高校需协同构建“政策—平台—生态”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一、论坛内容与技术主线

论坛以“引才、留才、用才”为主线,围绕如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展开深入思辨。

活动包括引导发言、思辨讨论、西部联动三个环节。

(一)引导发言环节:多元视角共识聚焦“人才生态”

微信图片_20251023234726_133_228


三位引导发言嘉宾分别从高校、企业与科研人才自身三个视角展开分享,围绕“西部如何构建良性的人才循环生态”形成了初步共识。

周兴社教授作题为《西部沉淀人才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提出西部在吸引与培养人才方面要“搭台子、压担子、戴帽子、养孩子、发票子”。他强调,高校与企业应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施展舞台;同时给予更多责任与机会,完善薪酬与生活保障,让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苏媛以《校企协同,双向赋能--企业西部科技人才难题实操分享》为题,从企业角度分享引才与育才经验。她指出,虽然西部在资源、预算等方面不如沿海城市,但企业可以通过“快节奏响应、校企共育、区域协作”等措施,形成适合本地发展的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吕智涵教授作《从北欧宁古塔到长安盛世》报告。他以在瑞典科研经历为例,对比中瑞两国在科研环境与人才政策上的差异。他指出,西安在科研氛围、文化底蕴、生活便利等方面具有独特吸引力,是他选择回国的重要原因。

(二)思辨讨论环节:三大主题,聚焦现实与未来

微信图片_20251023234750_134_228

思辨点一:引得来——西部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政策激励、情感归属,还是发展机会?

讨论围绕西部如何提升对信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展开,嘉宾们的观点在政策导向、产业生态与情感认同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冯伟认为,西部吸引力首先应源于国家战略与产业布局。他指出,清洁能源、“中亚峰会”等国家级机遇为西部提供了“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和政策配套。范鑫提出,不应仅靠政策“输血”,而要依托产业“造血”。他强调,政府要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让人才有事可做、有舞台可上”,否则政策红利很快会被消耗。闫岩则从情感与生活角度出发,认为真正留住人才的不只是科研平台,更是“归属感与生活便利度”,尤其是对年轻科研人员和家庭支持政策的友好度。周兴社教授总结指出,西部吸引人才应兼顾三维:政策要有力度、产业要有支撑、文化要有温度,阶段性短板若处理得当,反而可能成为未来的优势。

嘉宾们在激烈讨论中达成共识:西部的人才吸引力应从单一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引路、产业筑基、文化聚人”的综合生态,从政府推动走向社会自驱,构建更具持续吸引力的区域环境。

思辨点二:留得住——如何打造适宜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议题聚焦“科研生态建设与人才留存机制”,嘉宾们围绕体制保障与科研文化展开深入交锋。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核心难题并非“人不愿留”,而是“留不安心”——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学者在评价体系中承受过大的考核压力,难以沉下心做研究。

夏志华指出,科研生态的核心在于“可持续”。政府应在产业规划与政策连续性上提供长期承诺,同时为科研人员营造能够“静心坐冷板凳”的环境,而非频繁考核、急功近利。朱天清从青年教师成长角度出发,认为不同类型人才需要差异化发展路径。青年科研人员最关注职业上升通道,高层次人才则更需要团队建设和科研自主空间。陈曦提出,管理者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科研画像,为不同学者制定个性化成长路线,并探索教学科研“兑换机制”,让科研与教学形成互补。

在讨论中,多位嘉宾指出,如何减轻青年学者特别是基础研究型人才的考核压力,是当前体系中最迫切、却也最具挑战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现有评价体系难以兼顾研究深度与成果数量,应当在高校与科研机构层面推动机制改革。部分嘉宾建议,以团队为单位承接科研指标,避免单人“被量化”的压力;同时探索差异化考核体系,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各有适配标准。

讨论在“难”与“变”的拉锯中达成共识:留才不仅要靠环境与待遇,更要靠制度与文化。西部要真正“留得住”,必须构建稳定政策、清净环境、多元激励的科研生态,让青年学者能“放下包袱、抬头看路”,在安静的环境中实现长期科研积累。

思辨点三:干得成——如何助力人才在西部取得成就,为区域创新赋能?

在“干得成”议题中,讨论焦点从政策落地转向了创新机制与产学融合。嘉宾们围绕“如何让人才有机会、有资源、有成效”展开了多角度交锋。

特邀嘉宾从高新区经验出发,提出“六个赋能”路径——技术、金融、人才、政策、市场、平台。他强调,只有在制度上实现多维赋能,才能让创新真正落地。

苏媛认为,“干成事”的关键在于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断点”。她指出,西部高校科研能力强,但成果落地慢,应强化校企共建,形成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的闭环。陈曦强调,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应在“方向明、机制稳、责任清”上形成合力,为科研人员创造试错空间与成长土壤。刘昶则提出,当前高校博士培养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商业化思维。应建立“技术经理人”机制,由懂科研又懂产业的人才充当“桥梁”,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讨论过程中,不同立场碰撞出新的共识:西部要让人才“干得成”,不仅要有资金与政策,更要营造“包容失败、鼓励探索、协同共创”的创新生态,让科研人员在开放的体系中实现价值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三)西部联动环节:“引才优先”还是“育才为本”?

  在YOCSEF西安—兰州联动思辨环节中,嘉宾们聚焦“引育之辩”。

  特邀嘉宾认为:短期要注重引才,长期应重在育才。西安高新区培养人才数量已超过引进人才数的三倍,未来政策应更加注重“育才留才”。他指出,西部在成果转化中仍面临金融支持与产业链完整性不足等短板,需要通过区域协作和政策创新加以解决。

微信图片_20251023234810_135_228

    论坛最后,主持人总结指出:“让孔雀西飞”不仅是一种号召,更是一种责任与行动。只有通过机制创新、生态完善与文化认同,才能让更多的信息科技人才在西部落地生根、展翅成势。

  CCF YOCSEF西安主席许鹏飞在致谢中表示:本次论坛成功搭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桥梁,为破解西部信息科技人才沉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持续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让“孔雀西飞”成为西部数字经济崛起的重要象征。

  后续,论坛将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的联动,依托CCF YOCSEF平台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协同,探索构建贯通政策制定、产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开放型生态体系,形成持续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微信图片_20251023234824_136_228


记录:张海曦、毋英凯

撰写:张佳龙

校对:许鹏飞、杜斌、杨旭东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