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时代人才培养——CCF YOCSEF长沙激辩人工智能通识课未来路径
2025-08-25 阅读量:1 小字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高等教育,如何为大学生开设高质量的“AI第一课”已成为时代议题。7月2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长沙分论坛(CCF YOCSEF长沙)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举办“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浪潮:新通识还是新壁垒?”主题观点论坛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学路径与未来布局展开了深入思辨与激烈交锋

本次论坛的引导发言嘉宾为来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的长沙核心节点主任奎晓燕,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YOCSEF 广州22-23主席黄栋,来自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杨梦云;思辨引导嘉宾则为来自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主管高彩丽,来自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学院软件工程系的主任南苏琴,以及来自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教育事业部运营总监李京伦。

在论坛执行主席YOCSEF 长沙学术秘书童钊的开场介绍以及论坛执行主席YOCSEF 长沙副主席曹嵘晖的文化介绍后,三位引导发言嘉宾首先为本次思辨“抛砖引玉”。

1

奎晓燕在题为《算法平均VS教育特权》的报告中,从宏观层面深刻剖析了AI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她强调,AI素质教育必须根植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坚持教育公平的导向,既要鼓励基础好、积累深的学校与地区先行探索,也要注重教育的“共同富裕”,将AI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用好用活,从而有效实现AI对教育的深度赋能与变革。

2

随后黄栋则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些经验与思考》为题,分享了该校结合农林特色进行课程建设的宝贵探索。他详细介绍了在教材内容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实施中的具体思路,并直面了当前通识课建设中“讲应用工具还是技术原理”、“与现有公共课如何协同”等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为与会者带来了来自教学一线的深刻挑战与思考。

3

接着,杨梦云带来了《师范院校社科专业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路径》的实践分享。他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介绍了学校如何立足“工具赋能专业”的导向,针对社科专业学生AI知识空白的现状,构建了“能用—会用—善用”的三阶段式通识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讲授+实操演示+专业案例”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旨在有效填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AI知识盲区,推动传统专业与新兴技术融合,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跨学科创新能力。

4

简单的茶歇后,便是精彩的思辨环节。

l 核心交锋:重应用还是重原理?

随着思辨嘉宾高彩丽抛出第一个议题:“目标溯源——引入AI通识课是为了应对何种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与过去有何根本不同?”,论坛的核心思辨环节正式拉开序幕。这一根本性的提问,迅速将讨论的焦点引向了当前AI通识课建设中最核心的矛盾:课程应“重应用”还是“重原理”?现场观点交锋激烈,思想火花不断迸发。

5

以黄栋为代表的“原理派”观点鲜明、立场坚定。他指出,“世界在变”,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必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抛出了“应用性工作是否有必要放在高等教育?”的深刻反思,并以“No or Never”的决断性表述强调,应用技能可以随时再学,但系统性的原理知识一旦在大学阶段错过,便再难有机会弥补。来自YOCSEF重庆的冯骥对此表示高度赞同,他认为,通识课的本质是“托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知,解决的是通识问题,而非具体应用问题。

6

然而,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强烈的“应用派”反驳。来自YOCSEF重庆的黎岩松明确提出,工科和文科对AI使用的观点应有不同,但共识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会使用AI”。来自YOCSEF长沙的天阳则直接表达了文科生的三大核心诉求:辅助写作传播、提升个人能力、帮助理解学习内容。来自YOCSEF长春的祖建更是带来了来自产业界的一线声音,他指出,根据企业调研,对毕业生的AI能力并无额外的原理性要求,反而是“提示词培养”这类实用技能可以往前放。

讨论并未止步于此,观点的交锋更趋白热化。来自YOCSEF成都的刘昶直接对“原理派”发问:“技术原理对学生来说一定那么重要吗?文科生有必要懂算法吗?”认为AI带来的“更高效率、更精准”本身就能解决很多更新迭代的问题。而来自YOCSEF长沙的张永敏则对“应用派”的观点提出了警示,他担心,如果只重应用,差的学生只会依赖AI,成为AI成果的“搬运工”,而好的学生则懂得辨别与创造。

7

         在激辩中,一种融合性的观点也逐渐浮现。来自YOCSEF重庆的王宁认为,AI正在“倒逼教育适配技术”,未来的核心能力是懂得与AI分工,让AI成为辅助,从而解放人的创造性能力,并具备AI伦理风险的判断力。这要求学生既要理解AI的能力边界(懂AI),又要掌握应用技巧,实现了对“原理”与“应用”之争的超越与升华。

l 路径探索:体系化培养与因校制宜的战略妥协

        在激烈的原理与应用之辩后,随着思辨嘉宾南苏琴引出第二个核心议题:“当下之策——从学校希望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培养的学生能力出发,最合理的教学路径是什么?高校如何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做出最有效的战略妥协?”,讨论进入了更为务实和具体的实施路径探索阶段。

8

        “AI通识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贯穿大学四年的培养体系!”来自YOCSEF重庆的刘昶观点引发了全场关注。她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AI通识课“1+X+Y”的成功模式,以及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厦门大学与百度等校企合作的范例,同时坦诚地分享了她所在学校成都大学的AI通识课“1+2+X+Y”的失败案例,深刻揭示了体系化建设的复杂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专业的老师不懂AI,AI的老师不懂专业”的师资困境,认为这是系统化改革的最大掣肘。然而,体系化建设并非唯一路径。黄栋坦言,成都大学“做了妥协但是没到战略高度”,将原有公共课切出一部分作为通识课,反映了多数高校在改革初期的现实选择。

9

中南大学的晓燕老师分享的面向9000名学生开设夜间选修课的案例,则代表了另一种“广而浅”的覆盖模式,旨在让最广泛的学生群体能够“邂逅人工智能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关于路径的讨论,很快演化为一场生动的“造车与开车”之辩。来自深信服的李京伦提问“只会开车就行?是否要学造车?”形象地抛出了对AI原理学习深度的疑问。来自YOCSEF总部的鄢兴雨则巧妙地回应:“是否需要懂AI原理,就好像用车时你是否会经常需要修车,修车的比例有多高?”这一比喻引发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原理的需求显然不同。正如兴雨所言,有时候不掌握原理也可以用,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最终,这个思辨议题的讨论在“战略妥协”上达成了共识。来自YOCSEF重庆的王宁总结道,AI通识课的设计必须清醒地考虑学校自身的层次与定位,或集中资源追求“小而精”的深度,或“放弃全面前沿”以实现“广而浅”的覆盖。无论是将AI定位为工具,还是融入专业,或是举办“提示词大赛”以激发应用兴趣,核心在于做出最适合自身的战略选择,避免“同质化”的无效建设。

10

l 未来布局:超越“会用AI”,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学习力”

论坛的思辨并未止步于当下,在思辨嘉宾、来自深信服集团教育事业部运营总监李京伦的引导下,最后一个议题将所有人的目光引向了更深远的未来:“未来布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如何持续演进?AI通识课的设计应如何满足未来需求,使其具备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11

大家首先预见了未来人机协同中将日益凸显的挑战。刘昶敏锐地指出,“AI的幻觉问题在未来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未来的人才不仅要会用AI,更要具备对AI输出结果的批判性思维和审辨能力。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对AI教育定位的再思考,来自证通电子的蒋三寅甚至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未来AI通识课是否会像语文和数学一样,从中小学阶段就成为基础课程?”

面对这一不确定的未来,如何设计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引发了热议。黄栋再次强调了区分“once and forever”(高等教育阶段应掌握的核心原理)与“no or never”(可后续自学的应用技能)的重要性。祖建则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方案,他认为“原理可以分层次讲”,而像“提示词”这类技能可以作为高效的职前培训。这种分层、分类的教育思想,与兴雨博士提出的“探索AI最新模型和工具的能力边界”相呼应,共同指向了一种动态、持续的学习模式。

12

而在具体方法上YOCSEF重庆的岩松认为,“朴实的、简单的”内容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兴雨则“实名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学习的难度与兴趣并非对立目标,只要课程设计得当,挑战性同样能带来正反馈,激发深层兴趣。

最终,纷繁的思辨汇聚到了一个核心共识上。正如杨梦云所言,如果AI通识课的内容可以轻易被替代,那它的价值便值得怀疑。这迫使教育者去思考,什么才是AI时代最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来自YOCSEF长沙的姜文君观点一语中的,引发了全场广泛共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基本的应该是学习力,掌握如何学习,不管如何改变都能有能力应对。” 这一定义超越了具体的工具或技术,直指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能够适应一切未来的、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这或许正是AI通识教育在未来布局中,最应坚守的价值核心。

13

        大家都认为,随着AI从工具向“工作伙伴”演进,社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将从“会用AI”转向具备与AI协同创新、进行伦理思辨及风险判断的能力。姜文君观点引发了广泛共鸣,她指出,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需求是“学习力”,即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应对一切未来变化的最根本能力。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与会者虽在具体路径上激辩不休,但达成了两个层面的重要共识:第一,面向全体大学生的AI通识教育势在必行且至关重要;第二,AI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应局限于工具使用,而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逻辑与沟通能力、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14

本次论坛的参会人员包括来自YOCSEF总部的鄢兴雨、唐晓岚,来自YOCSEF重庆的王宁、马军伟、黎岩松、冯骥、肖颗,来自YOCSEF 广州的黄栋,来自YOCSEF成都的刘昶,来自YOCSEF长春的祖建,来自YOCSEF保定的王祝,来自YOCSEF 长沙的纪军刚、田植良、张永敏、王天阳、姜文君、陶令超、唐枫枭、蒋冰婷、郭泰彪、覃立波、谢国琪、陈海兵等,以及来自长沙证通云计算有限公司的蒋三寅,来自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郑瑞兴、邹可心,来自湖南大学的杨铖,来自中南大学的郭子文,来自国科超算创新科技的张泽等。


热门动态
2025-08-10
2025年8月3日,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 “学术精英发现行”系列...
2025-08-10
2025年8月3日,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 “学术精英发现行”系列...
2025-07-08
2025年6月28日下午,CCF YOCSEF合肥分论坛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第...
2025-07-08
2025年6月28日下午,CCF YOCSEF合肥分论坛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第...
2025-07-07
1、YOCSEF保定分论坛建设相关活动【活动名称】YOCSEF保定2025-20...
2025-06-30
2025年6月29日上午,CCF YOCSEF保定于在保定市慕湖大厦二楼会议...
2025-06-30
2025年6月2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6-30
     2025 年 6 月 1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
2025-06-30
     2025 年 6 月 1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
2025-05-29
2025年5月28日上午,CCF YOCSEF保定分论坛举办“走进天融信雄安...
2025-05-18
2025年5月1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5-18
2025年5月1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5-13
2025 年 5 月 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行” 系...
2025-05-13
2025 年 5 月 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行” 系...
2025-05-13
2025年5月11日下午,CCF YOCSEF 保定在举办固本强基·蓄势突破clu...
2025-04-23
2025年4月23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YOCSEF保定、CCF...
2025-03-30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预报名于10月9日启动,其中通过梳理25...
2025-03-17
YOCSEF保定分论坛举办开春CLUB活动:共同擘画年度工作蓝图2025年...
2025-03-13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承...
2025-03-12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 保定、河北金融学院承...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