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时报记者 李松林 王虹
你能想像一个大专生一个月的待遇是两个研究生待遇一年的总和吗?这件事就发生在一个知名的IT企业里。对企业和人才来说,都会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人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文凭和能力面前,企业会选择哪方面?日前,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分论坛会上,IT界的精英和企业老总们对当代社会人才提出新的看法。
博弈焦点一:急需人才:能说会写善做
现在的企业,特别是IT行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但目前IT行业几乎没有说、写、做等能力都熟手的人才。但在现实工作中,确实急需这种类型的IT人才。越发讲究效率的工作社会中,更为迫切地需要能准确说出自己想法、写出自己工作情况等文字报告的人才;而能与人良好沟通交流的人才也往往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毕竟现在单凭一个人的能力难成好果”。
广东省计算机有限公司总裁臧根林说,那些只会埋头苦干搞研究、不修边幅的人才,正渐渐从大多公司淡出,逐步朝高校、政府部门及一些研究部门工作,“因为在新型的IT公司中,这些人在公司中越难适应公司要求能交往协作的环境”。
IBM LOTUS华南地区总经理蔡雅健认为自己招收员工的标准就是要求具有相当的综合素质。他以自己公司为例,他说公司销售工作从以前的面对面谈判,变成了现在不少客户需要通过电话来销售,因此“它对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有了更大的要求”。
博弈焦点二:企业“相”马:重能力轻学历
'重能力而轻学历'这是在场老总们一致的看法。华南咨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弘德认为,现在企业用人很看虽然看重学历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因为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人的能力,但学历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强,研究生不一定比本科生强,本科生不一定比研究生差。企业需要的是能为公司创造效益的人才,不管是黑马白马只要是有能力的马,就是好马,企业的大门都是向着好马敞开的。刘总用了他自己的用人之道做例证:他最近相中了三匹马,一匹是大专生、两匹是研究生,但大专生一个月的待遇是两个研究生待遇一年的总和。因为那个大专生懂得如何使能力转化为效益,转化能力是其他两人的几倍,而那两个研究生只是口头将军,动手不强。现在企业看中的是个人能力,包括外语能力、自学能力、个人素质等等,这就是企业的用人之道。
博弈焦点三:核心竞争力:人才事业心
在场的老总们都是IT企业的精英,在业界咤叱风云,但谈到用才就感到头疼:因为现在要很难找好用的人才,大多都是利益心强的人财(只为利益的人),最后只是只能成为'人裁'(被裁员)。老总纷纷认为,人才的核心力就是人才的事业心。一个人只有坚强的事业心才能为企业创造出奇迹,企业需要的是有事业心的人才。来自韩国驱逐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承寅先生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年,才知道什么是工作。而成功的人士总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对自己职业生涯毫不动摇,他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岗位。广州亿码科技有限公司汤溪慰总经理认为,企业用人考虑的是人才的忠诚度,其次才是业绩。那些'一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的跳槽人士企业是不会重用的,因为这种人根本就没有事业心,他们往往看重自身的利益,对企业是没有多大贡献的。IBMLOTUS华南地区总经理蔡雅健也认为人在读书时代是为考纲而学,进入企业就要为企业纲而为--要有敬业的精神,像韩国人提倡的把干毛巾拧出一滴水的精神为企业创造奇迹。
同时,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引起了高校以及业界的重视。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常会友表示,目前大多大学生是为考研而考研。他每年在招收研究生都会碰到学生缺乏书本外的知识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复试时,对不少高分者问及书本的知识,可以回答的非常流利,但问到书本外的知识时,他们往往是一问三不知。
他表示,这是令人失望的结局,它证明了学生很少有创新的意识,缺乏自主学习。与会者一致认为,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一些走向企业型的人才,也就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才是高校应该走的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