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YOCSEF杭州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临安召开“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研讨会”, 杜子德、胡事民、吴朝晖、陈天洲、单志广、鲁东明、方陆明等十数位来自国家部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以及浙江省各地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分管领导、浙江林学院学员百余人济济一堂,在此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带着各自实践中的经验和反思进行了思想交流和碰撞。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但是在看到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差距依然很大。资金有限、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仍然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期课题,这次研讨会给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我们描述了农业信息化的美好前景。农业信息化这个广阔天地,的确大有作为。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表示信息化的重要之处和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找到恰当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他举例阐述了农村信息化在农业生产、 农村管理、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应用。用农业信息辅助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指导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提高基层干部管理能力,密切干群关系;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同时,他强调了三点:技术专家不能用学究式的方式对待农村和农民,IT企业不能用自己的产品糊弄农村,政府不能把自己的信息化一厢情愿强加于农村。
浙江省农业厅朱志泉副厅长介绍了浙江农业信息化基础和农民信箱推广应用现状。 “浙江农民信箱”是根据“数字浙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以用促建”的原则,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统一规划建设的实名制信箱。全省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其他人员都可注册使用免费信箱,注册用户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到的2008年底,全省“农民信箱”用户将达到100万户。“农民信箱”正成为浙江省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进程的抓手,逐步构建起一个农民“网上社会”。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兼规划研究室处长单志广从《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工作,探讨新时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报告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教育部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农业部“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报告中指出了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同层次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差异、信息化的区域差异、“信息孤岛”与“网站雷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主要问题。同时,报告给出了“十一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五个重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和完善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化中介服务;建立农村信息和知识传播体系;建立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鲁东明教授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项目,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了人口密度低且电信基础网络薄弱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案。目前农村上网主要方式为拨号,少数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也有使用电信或网通虚拟拨号方式的。但是,电话拨号方式速率较慢,在网络信息丰富图片内容数据量较大的今天,已经有些滞碍。电信网通虚拟拨号速度较快,但费用并非一般收入农户可以承受。wiMax(无线城域网技术)的出现成为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稀少地区上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宽带接入选择和更廉价的费用。
浙江林学院信息学院院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