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在各种领域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AIGC在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参与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然而,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专业性强,自由度大的教育阶段,它的应用仍然非常有限。高等教育的特性——深度和广度的学术探究、独立的研究项目、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似乎为AIGC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论坛中,我们将分议题探讨在当前环境下,AIGC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和问题,以及应对之法:
1. 当前的AIGC技术在哪些层面能够解决高校教育的痛点和难点?
2. 基于当前AIGC的技术本质,将其引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引入后可能带来哪些不确定性和约束性?
3. 综合来看,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对AIGC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如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用好AIGC?
陈柯宇,现任HyperAI技术合伙人,曾任职于网易伏羲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具备数年从事2D/3D数字人算法和产品研发工作经验。本硕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几何深度学习和数字人建模表示等课题上发表了十余篇顶会顶刊论文。
嵇伟,全球技术领导力组织TGO鲲鹏会南京分会负责人,神笔软件创始人。一直从业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和管理工作,不断在落地各种科技研发项目,积极推动着技术向前发展。是AI连续创业者,元宇宙MDA(META Design Automation)推动与践行者,是CCF/ACM/CIC/TGO/中国图形协会/南京大学智能协会/南大精英学会会员及优秀理事, infoQ极客传媒 “2022年度科技产业化推动者”。早先华为研究所无线协议、AI、自动化开发及持续集成设计践行者,曾任大数据独角兽企业TalkingData研发总监,ShowingData首席技术官。
思辨嘉宾
王继锋,南京建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市玄武区人大代表、区新联会副会长。南京计算机学会法人兼秘书长、宁淮新一代信息技术学会联合体秘书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南京CCF执委。专注于网络、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研究。
齐海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南京睿诚华智创始人,南京高通创新中心负责人,南京科普联合科协秘书长。长期从事通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方案规划、产品研发管理等工作,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目前主要从事元宇宙内容AI生成与互动运营、AI/VR科普、产学合作等方向。
周毅,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工作领域主要包括:AIGC、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与识别、智能图像视频理解等。在领域内国际权威的期刊会议发表35+篇论文,被引2500余次,5项中/美发明专利,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项目。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视觉与学习青年学者研讨会(VALSE)执行领域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处理专委会委员,并担任十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审稿人。
杨旭,东南大学计算机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因果推断,视觉推理任务,尤其关注图像标题生成任务。在过去的5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顶级会议期刊论文多篇,包括TPAMI,CVPR,ICCV,ECCV,以及ACMMM。同时担任多项会议期刊审稿人工作,包括CVPR,ICCV,ECCV,TIP,TMM等。
徐翔宇,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工作领域主要包括:移动机器学习,物联网感知,人机交互安全与隐私保护等。近五年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普适计算领域顶级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包括UNIX Security、MobiCom、MobiSys、INFOCOM、TMC、ToN等,相关工作还受到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与转载。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纵横向项目。并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审稿人。
张嘉超,南京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多传感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先后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包括IEEE TIP、IEEE TNNLS、IEEE ICME等。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CSIG)视觉检测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CSIG) 多媒体专委会委员。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会议审稿人。
观点论坛预热讨论微信群期待您的加入!
撰稿:徐翔宇、张嘉超
编辑:蔡惠
审核:刘野
关于YOCSEF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