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千人计划”开展已经有3年,取得的成果已初步显现,但同时争议不断,针对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CCF YOCSEF于2011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办“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得失探讨”专题论坛,邀请大学、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人士一起争鸣,探究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得与失。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 AC委员徐明伟和崔斌担任执行主席。
“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过敏意教授分析了“千人计划”的现状、用人单位与专家本身面临的困惑,他认为要解决这种困惑一是学校要有平常心,在引进“千人计划”时要有清晰的定位;二是用人单位尽量在环境、生活和感情上与引进人才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用人单位也应考虑采用双轨制,给引进人才宽松的环境,使其发挥长处,做出最大的贡献,过教授建议大家还是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欢迎“千人计划”回来。
CCF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中国应从投资拉动向人才拉动、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转变,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高端领军人是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他对“千人计划”的成效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千人计划”还带动了中低端科技人才的回归,但从长远来看,一定要建立我国自主培养人才的体系,没有自主培养人才的体系,长期依靠人才引进,不可能在世界上成为强国。
与会者还就近几年我国高端人才引进的现状、如何引进高端人才、如何发挥高端人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引进新领导人才可以打破现有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千人计划”之后会达到一个平衡,使得大部分的高端人才尽可能获得跟他相匹配的收入;有人认为对于国外引进的专家和国内的专家,单位现在大多数采用新老体制的混合,双轨制是解决目前问题的一个方法;对此观点,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从一个单位,双轨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按照岗位进行竞争,国外引进人才和国内专家享有同等竞争权利。
特邀讲者过敏意 特邀讲者李国杰
执行主席崔斌(左)和徐明伟(右) 中青报李新玲向讲者提问
与会者激烈探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