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是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现有科普平台流量较少,且尚未开启个性化推荐功能;而很多高流量商业平台,其推荐算法通常以流量为导向,投用户所好,尚未考虑到用户科普需求。为此,CCF YOCSEF长沙分论坛于2024年3月30日上午在湖南大学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及线上同步举办了题为“智能推荐助力全民科普,路在何方?”的观点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专家和科普达人共同探讨智能推荐助力全民科普的未来发展之道,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CCF科普工委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硬核科学家奶爸”王元卓,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能推荐领域专家张敏,“国民级应用”快手技术副总裁江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全国首批科普中国形象大使、“火星叔叔”郑永春,CCF科普工委副主任计湘婷,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侦探教授”徐海,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奇奇果园基地科普负责人范雄伟,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科普组付云虹、马亿旿等。论坛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1)在线平台的科普资源,酒香不怕巷子深VS酒香也怕巷子深?2)在线科普资源的个性化推荐,难在资源还是难在推荐?3)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重在创作、传播、人才、还是市场机制?
论坛的执行主席由CCF YOCSEF长沙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湖南大学姜文君和中南大学张凌燕共同担任。论坛的在线主席由YOCSEF长沙学术委员会AC委员、中南大学王森章和湖南科技大学廖璟共同担任。YOCSEF长沙2021-2022届主席杨超、YOCSEF长沙AC委员赵真汝、娄小平、魏叶华、唐枫枭,YOCSEF长沙候任AC委员童钊、YOCSEF昆明分论坛AC委员胡鉴、YOCSEF青岛分论坛AC委员刘金环,湖南大学曹达、靳文强,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湖南区域总监王炼建、北京泰克教育长沙分公司谢祖星、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科创金融团队主管刘仁达、威高集团陈庚及多所高校师生共计70余人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为使参会者对科普现状有更直观的感受,论坛首先进行了预热环节,4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科普经验及遇到的挑战,1位嘉宾分享了AI技术助力科普内容创作的可行方式。付云虹分享了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作为湖南省和长沙市科普基地的科普实践情况,目前主要是通过视频分享、互动问答、现场参观讲解等方式开展;如何更好地“把高大上的超级计算相关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范雄伟分享了从多年博物学的科普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五个一”科普行动(一次开放、一套课程、一群孩子、一本读物、一个基地)、总结了科普创作3大方法(类比法、嫁接法、故事法)、探索了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化之道(课程化、人才化、场域化、产业化),最后总结了科普人面临的4组矛盾:科研与科普、愿力与业力、公益与效益、主体与主流。
范雄伟分享博物学科普经验
徐海分享了自己结合《名侦探柯南》、歌曲中的科学密码等创新方式开展科普工作的成功经验,指出结合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做科普,有望实现“科学界、科普界、青年少、家长、娱乐歌星、电视台、广电总局”等多方共赢的局面,因为“娱乐给科学流量,科学给娱乐正能量”。最后,徐海提出“人人都能成为科普作家”,呼吁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为科普贡献力量。
徐海分享化学科普经验
“火星叔叔”郑永春结合长期从事科普和科学教育的经历,分享了中小学科学课和科学教师培训的一线实践经历,提出当前全国各地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迫切需要结合科学家擅长的专业领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信息中遴选推荐各学科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助力科普和科学教育事业。关于科技人员如何做好科普,郑永春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首先要进行受众分析,培养用户思维;还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个人能力和兴趣,发挥特色;最后,科普和科学教育都需要不断积累和创新。
CCF科普工委副主任计湘婷分享了AI大模型技术助力科普的方法。AI有望让科普创作的边界更宽、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比如,AI可以帮助科普创作者检查语法错误、表达不当等问题,并提供改写建议,使内容更加流畅易读。还能快速生成高质量的内容摘要,辅助科普内容的优化,提高简单重复工作的创作效率,让科普创作者集中精力于专业性工作。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还可以根据科普内容的特点和需求,自动生成相应的图表、动画等视觉元素,使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为“深入浅出”的科普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计湘婷分享AI助力科普
随后是论坛正式环节,第一阶段是引导发言环节。第一位引导发言嘉宾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CCF科普工委主任王元卓。他分享了计算机科普的机遇与挑战。王元卓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计算机领域的科普有其独特的特点:受众很广,科普很难,内容要求高。人工智能技术为科普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新的技术手段,但如何让人工智能热点技术作系统化的输出是一个难点。最后提出计算机科普的三个方向:基于热点进行专业科普创作、基于不同的受众创作不同的科普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科普创作。
王元卓作引导发言
接下来是清华大学教授张敏作题为《科普信息推荐的博弈与合作:从内容、形式,平台与用户谈起》的引导发言。她提出科普涉及到三方:科普受众、科普平台和科普工作者。当前科普的需求快速增加,科普用户受众正变得多样化,科普的社会关注度极大提升。在此背景下,科普面临一些困境,包括科普信息的可靠性如何保证,科普的专业性与趣味性难以同时做到,以及网红与流量效应。科普的形式与内容如何平衡?当前科普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科普的内容与形式统一,才是成功的科普,是内容丰富的科普,成功的科普也是受众更广泛的科普。张敏老师通过研究发现,平台上的用户偏好是动态变化的,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那么智能推荐助力全民科普,路在何方?需要提出和使用更能够反映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评价指标,需要推荐算法从“投其所好”到“助其成长”,需要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和对用户的理解,需要平台、创作者、用户三方共同努力。
张敏作引导发言
第三位引导嘉宾是快手技术副总裁江鹏,分享了《快手推荐技术:算法及全民科普的思考》。江鹏介绍了快手平台上丰富的短视频内容、大量的科普工作创作者及科普相关内容创作。以及用户在快手上看的“科普知识”内容分类,以及平台关注到用户观看视频的收获感。最后从科普视角提出对推荐技术的思考,包括时长驱动下,科普内容如何分发,如何评估科普效果,科普内容的长尾问题、双边效应问题以及用户的兴趣探索如何解决。
江鹏作引导发言
第二阶段是思辨环节。嘉宾及与会者围绕三个思辨点展开热烈讨论。
思辨一议题及思辨嘉宾
首先,与会嘉宾就思辨议题一“在线平台的科普资源,酒香不怕巷子深VS酒香也怕巷子深?”进行了深入讨论。计湘婷认为科普的周密性和趣味性对吸引受众至关重要,因为科普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是刚需,科普的好内容不多导致用户学习动力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科普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同时加强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就一定能够让优质的科普内容走出“巷子”,为更多人带来知识和启发。郑永春强调了科普工作面向广大公众的复杂性,认为科普活动需要不断借助受众的反馈来改进和优化。范雄伟认为目前科普人才的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提出需要顶层设计来激发科普的需求和动力。付云虹关注在线科普资源的传播问题,强调打造优质科普平台的重要性。张凌燕认为全民科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宽泛的目标,短视频平台如快手可以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加用户的获得感。张敏指出商业平台上的科普资源虽然丰富,但用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资源的繁杂性使得如何挑选出对用户有用的内容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徐海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出发,区分了临时性科普供给和长期科普供给两种类型,并推荐了搜狐的科普搜狐直播课,以帮助打造科普品牌。曹达认同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观点,强调推荐系统是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关键。连接器和助推器对科普工作的推广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线科普“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线科普资源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用户有限的精力以及资源繁杂性矛盾的解决,迫切需要高效的个性化智能推荐算法。科普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包括打造优质内容、理解受众需求、科普人才培养以及科普渠道和创新方法的重要性,以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嘉宾针对思辨一展开讨论
思辨二议题及思辨嘉宾
思辨二着重探讨在线科普资源的个性化推荐问题。嘉宾及与会者就资源和推荐两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徐海首先指出科普资源很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推荐高质量内容颇具挑战性。他认为,建立一个高效的科普视频内容审核机制尤为重要。他提到了科普中国、搜狐视频等平台,它们选择了高水平的科普专家和权威内容,对科普质量有一定保障。同时他进一步建议通过科学管理部门审核和认证一些质量优秀的科普大V,以便受众找到可信赖的信息来源。范雄伟认为AI推荐的内容可能会偏向用户已有的喜好,从而导致观点偏差,这就需要平衡推荐的内容与用户的真实需求。他强调了科普专家存在专业边界,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和接受能力。
与会嘉宾达成了共识,认为在审核和评估科普资源时,需要在专家审核和机制审核之间找到平衡点。与会嘉宾讨论了专家审核的重要性,但也指出完全依赖专家审核可能不够现实,因此提出了机制审核的重要性。同时,专家和机制并不矛盾,而是应该相互配合,以确保科普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此外,对于如何平衡用户流量、留存度与用户获得感,专家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强调了科普平台需要同时考虑推荐内容的吸引力和对用户真正的价值。
思辨三议题及思辨嘉宾
在思辨三的讨论中,与会嘉宾就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了创作、传播、人才培养和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范雄伟提出科普作品创作需要兼顾科学性和普及性。在传播科普资源时,他认为需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注重科普内容的质量而非流量。他提倡科普教育的课程化、人才化、场域化和产业化。认为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情怀是基础,但长远发展还需依托于市场,同时科普可以为教育的“双减”政策提供支持。童钊强调了科普建立在科学和科研基础之上的重要性,指出科普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徐海则认为流量与科普并不矛盾,建议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例如动漫和歌曲,提高科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马亿旿认为,科普工作的长远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同时科普工作的开展有时代性和阶段性。郑永春强调了科普作为科学界与社会连接纽带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界不应与社会割裂。范雄伟也认为,做好科普情怀很重要,做科普要敢做敢想,要有一种责任感。徐海提出,做科普也可以很轻松,鼓励更多的人借助现有的网络资源,让科普更容易。姜文君认为对进行中的科学做科普是一项难题,因为人们对新事物和新现象的认识是逐步进化的,通过各种科学研究,不断逼近真相;在刚开始真相尚未明了的时候,如何给公众一个可接受的科学解释是一个挑战。
与会嘉宾思辨讨论
与会者积极发表观点
在论坛的最后,执行主席姜文君对所有嘉宾和参与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特别感谢引导嘉宾和思辨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和分享,以及自由发言阶段各位嘉宾的积极参与。本次论坛各围绕“智能推荐助力全民科普,路在何方?”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综合而言,嘉宾们一致强调了科普工作需要兼顾科学性和传播性,注重科普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于市场机制,但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对受众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科普内容的不断创新,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最后,YOCSEF长沙分论坛2021-2022届学术委员会主席杨超为特邀嘉宾颁发了感谢证书。
杨超为特邀嘉宾颁发感谢牌
至此,CCF YOCSEF长沙“智能推荐助力全名科普,路在何方?”观点论坛圆满结束。部分参与者进行了合影留念。论坛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参与YOCSEF长沙的活动,也诚邀各界青年精英加入YOCSEF长沙,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嘉宾和部分参会人员现场合影
嘉宾和部分参会人员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