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澳门拥有对外高度开放及低税制的优势,同时又密切联系着大湾区内的九个内地城市。目前,澳门已经设立了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在中医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月球与行星科学等领域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如何利用这些已有的科研平台,联系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和信息化技术,从科创产业中寻求新经济动力,是建设粤港澳平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CCF YOCSEF广州分论坛于2022年05月14日线上举办了“大湾区粤港澳学术生态建设”技术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从粤港澳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应用、服务、生态等角度,讨论在科技创新产业中智能算法承担的角色和未来趋势,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平台建设。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广州学术秘书、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张通教授和CCF YOCSEF广州候任学术秘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姜思羽博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论坛吸引了来自各地区高校的学者共100余人参加。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为此次活动提供了赞助支持。
图1 论坛背景
论坛首先由CCF YOCSEF广州学术秘书张通教授主持。张通介绍了CCF YOCSEF的文化历史、学术氛围和社会使命,以及此次论坛的举办背景,并邀请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俊龙院长致辞。
图2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俊龙院长致辞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蔡毅教授以及澳门大学陈龙副教授作为引导报告嘉宾。
徐天添研究员以“面向靶向治疗的磁驱动微型机器人独立控制与协同控制”为题,介绍了面向靶向治疗的微型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微型机器人的定义、微型机器人的分类、以及其应用前景等,紧接着介绍和展示了微型机器人闭环控制系统组成、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多运动模态的微型机器人以及多微型机器人的协同和独立控制等相关科研成果。徐天添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推动磁驱动软体薄膜微型机器人的发展,最终实现多个磁驱动软体微型机器人协同靶向诊疗的目标。
蔡毅教授以“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为题,介绍了知识图谱及其应用,解释了命令实体识别以及关系抽取的概念和作用,紧接着讲解了多模态命令实体识别任务的定义以及OCSGA和AGBAN模型的提出动机、模型架构和实验分析,进而介绍了多模态关系抽取的提出动机、MNRE数据集的构建以及MEGA模型。蔡毅认为,如果能利用好大湾区地区的各自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可以完成许多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陈龙副教授以“面向生化医学信号的计算方法”为题,首先探讨了生化医药研究人员的需求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包括“仪器设备过多”“信号数据不规则”等,引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拉曼成像数据等例子进行阐述。陈龙表示,现今新的生化医药检测手段不断涌现,而其使用者仍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处理数据。生化医药研究人员需要数学与计算机相关人员提供建模与优化的算法,而这则要求相关人员熟悉新的手段原理,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得到生化医药人员的反馈。有关方面的研究与发展仍任重道远,但机会良多。
图3 引导报告
在三个精彩的引导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思辨环节由张通和姜思羽共同担任思辨环节主持人,与会嘉宾围绕“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粤港澳地区搭建卫生合作平台过程中,如何结合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无接触机器人等专业设备进行智能防控?”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对疾病信息分析与防疫疾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极大提升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速度的同时,对医疗诊断与流行病学预测方面也做出了深刻的变革,有哪些具体信息化技术方法能成为未来技术担当?”等三个议题展开了思辨。众人针对议题发表了精彩观点,现场讨论热烈。
1)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
针对此议题,华南理工大学蔡毅认为,在学术方面有几点对于科研团队十分重要,首先是人员,其次是科研资金以及科研设备。如果能够形成交流共享,使科研资源形成流通,令大湾区多方能够相互使用优势资源,可以为大湾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撑。
澳门大学陈龙表示,目前澳门当地的部分政策,如科研经费的使用等,管理机制与内地有差异,对大湾区多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一定制约。若能够在政策方面更好地对接,或更有利于大湾区的学术生态建设。
中山大学王昌栋则认为,应当多举办类似的学术交流论坛,并且在论坛活动之后进行有效复盘,以争取每一次论坛都有实际的学术合作输出。
2)粤港澳地区搭建卫生合作平台过程中,如何结合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无接触机器人等专业设备进行智能防控?
对于此议题,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表示,无接触机器人等专业设备对未来医疗发展十分重要,而粤港澳发达地区的资源对于粤东、粤西等欠发达地区也十分重要。在疫情大背景下,无接触机器人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华南农业大学黄栋认为,粤港澳地区搭建卫生合作平台是十分必要的。粤港澳三地差异性很大,其合作互补空间也很大。港澳地区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医学与卫生合作方面,内地的优势则在于医学病例数据更为丰富。而当涉及医学数据时,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山大学王昌栋表示,由于港澳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及学术资源等均有差异,不同地区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有所不同,如何在保证隐私及数据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至为重要。
3)人工智能的兴起对疾病信息分析与防疫疾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极大提升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速度的同时,对医疗诊断与流行病学预测方面也做出了深刻的变革,有哪些具体信息化技术方法能成为未来技术担当?
对此议题,蔡毅认为,疫情期间的大数据筛查与分析对流行病学的预测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在相同时空建立人物关系的图谱,可有助于快速筛查流行病源。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融合诊断会对疫情防控以及医疗诊断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李天均表示,设备的便携化和信号的快速压缩恢复是“人工智能+医疗”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许多疾病救急时间十分短暂,可穿戴便携化设备+人工智能则极有可能在危急情况下帮助人们了解发生了什么情况,从而可以选择更科学的急救手段。
王昌栋认为,在实现粤港澳三地的数据融合时,由于不同地区对隐私的保护情况不同,数据融合分析具有十分大的难度。因此,在技术储备方面,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与隐私计算的更深入结合。
青岛科技大学包永堂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应用分析及智能诊断上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人工智能也可运用于药物研发领域,以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图4 论坛思辨
此次论坛历时三个小时,张通教授最后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此次论坛对大湾区学术交流平台与卫生合作平台的发展与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辨,探讨了未来大湾区学术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最后,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