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杭州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杭州举办观点论坛 “GAI赋能教育思变:未来教育的破局与重构”
2025-09-13 阅读量:12 小字

9月6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杭州分论坛(CCF YOCSEF杭州)组织的观点论坛“GAI赋能教育思变:未来教育的破局与重构”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杭州主席况琨和AC委员董建锋共同担任执行主席,邀请浙江大学吴飞教授(黄昌勤教授代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林菲教授、阿里云孔子强先生作为引导嘉宾,浙江大学黄昌勤、微软亚洲研究院陈昊(YOCSEF总部AC)、浙江科技大学邓弋威、河南理工大学任建吉(YOCSEF郑州24-25主席)、杭州师范大学解山娟担任特邀嘉宾,陈小军(YOCSEF总部AC)、房媛(YOCSEF大连副主席)、杨彦兵(YOCSEF成都副主席)、杨胜利(YOCSEF苏州委员)以及数十位浙江省属高校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等高校和企业界嘉宾到场,累计超过70人参会。

与会嘉宾合照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G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版图。课堂不再是“师-生”单线程的“信息传递场”,而成为“师-生-机”实时交互的“知识共创场”。当“人人可问、即时生成”成为默认能力,知识获取的门槛被瞬间击碎,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范式被彻底改写。教育正被推向一个不可逆的三元结构:教师、学生与机器共同成为课堂的“联合导演”。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期待发生根本性位移:从“会答题”跃迁为“敢提问、善审辨、能统整、勇创造”。当AI能在毫秒间给出“正确答案”,教育的核心命题不再是“答案是什么”,需要思考哪些能力必须回到课堂、由师生共筑?教师角色如何完成从“知识守门人”到“价值领航者”的升级?当“师-生-机”三元结构成为常态,会面临哪些全新挑战,如何破解?

本论坛以“GAI赋能教育思变:未来教育的破局与重构”为主题,邀请学术、产业与政策一线的专家,聚焦“需求-能力-结构”三大维度,围绕人才需求之变、教师能力之新、三元结构之难展开深度碰撞,为AI时代的教育范式跃迁寻找可操作的中国方案。

下午2:00论坛准时开始,执行主席况琨和董建锋首先介绍了此次论坛背景、引导嘉宾,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

 论坛现场

 

——引导发言——

一、GAI赋能教育教学机遇与挑战

 浙江大学黄昌勤教授做引导发言

 黄昌勤教授全面探讨了GAI(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展示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实践与成果。

一、GAI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GAI推动个性化学习从“群体相似”走向“实时定制”,提升课程设计效率与创造性,重塑学习体验,支持沉浸式、跨语言、多感官互动,强化高阶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协作与创造力)。但同时也带来学术诚信崩塌、知识幻觉与伦理风险、数字鸿沟加剧、教师角色转型焦虑、学生思维惰性等严峻挑战。

二、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浙江大学自2018年起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构建“专业—交叉—通识”三位一体体系。出版37本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覆盖理论、实践与通识教育;推出“101计划”核心课程,打造AI+X微专业,联合六校共建共享课程与证书体系;建设“智海”系列平台(如智海-三乐、智海-Mo),提供大模型支持、实训资源与教学工具,推动AI赋能教学与人才培养。

三、未来展望与素养提升:浙江大学提出“AI STEP”进阶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图谱,推动人工智能素养普及,建设终身学习生态。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教育应主动适应、科学引导,使更多人成为AI时代的受益者与建设者。

 

 况琨为黄昌勤颁发感谢牌

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评价体系浙江方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林菲教授做引导发言 

林菲教授介绍了浙江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评价体系的“浙江方案”。方案面向研究型与应用型高校,分层分类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覆盖理工农医及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核心技术课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课,2025年秋季实现本科高校全覆盖。课程建设采用“先建设后认定”模式,由浙江大学等高校牵头开发系列线上课程,涵盖AI基础、伦理、大模型、产业应用等内容,鼓励跨校协同与产教融合。

教学实施方面,构建“1+N+M”培训体系,推动师资培训与教案研讨,强化平台赋能与实践操作。课程强调“教什么”与“如何评”,设立七大核心模块,涵盖数字素养、AI原理、工具应用、伦理治理等,旨在提升学生的AI认知、应用、批判与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包括全省统一的人工智能素养测试,采用在线机考形式,题型涵盖基础知识与高阶综合分析,结果用于生成学生能力雷达图、高校诊断报告及省级政策参考。整体目标为培养具备高效率、批判性、责任感与创新性的AI协作者,推动AI通识教育在浙江高校系统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

 董建锋为林菲颁发感谢牌

三、AI时代云计算人才需求与校企协同育人实践

 阿里云孔子强先生做引导发言

    孔子强先生系统梳理了“AI时代云计算人才缺口与校企协同育人”全景。

一、产业趋势:生成式AI驱动“Cloud for AI”与“AI in Cloud”并行,催生智算集群、GPU池化、向量检索、智能运维等新基建。二、人才缺口:麦肯锡预测2030年中国AI潜在价值超1万亿美元,需600万AI人才,高校仅能供给200万,缺口400万;出生率下降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三、能力升级:市场从“纯算法”转向“AI+行业+商业”复合型人才,持续学习、跨界创新、AI工具驾驭力成为底层素质。四、政策响应:2024-2025教育部连续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上线AI通识专区,把AI课程列为战略任务。五、企业实践:阿里云校招覆盖研发、算法、数据、营销等十大类,头部岗位聚焦多模态、NLP、高性能计算;同步推出“云工开物”算力赞助、大模型工程师认证、学科融合Clouder认证,为学生提供模型、算力、赛事、证书一站式成长路径。六、协同育人:五年间与全球180所高校共建研究型实习,硕博生占52%,入职832人,发表CCF A论文百余篇,获CVPR2022最佳学生论文、SIGMOD2023最佳论文等突破性成果,形成“真实业务问题—产业级资源—顶尖论文—就业入职”闭环。七、AI通识课2.0:南大周志华等“华五”名师主讲12章理论,阿里云配套真实场景、实验平台、算力与开源大模型,面向大一至研一分层培养“通识-融合-实战”能力,呼吁更多高校教师加入,共同培育具有新质生产力格局的AI+人才。

况琨为孔子强颁发感谢牌

——思辨环节——

在引导报告之后进入思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GAI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哪些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完成?”、“为了达到未来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将从‘师-生’二元转向‘师-生-机’三元结构,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

 思辨讨论现场

思辨议题一:GAI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哪些变化,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哪些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如下观点:

Ø 目标转变:从传统“知识+能力+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转向“人类持续幸福生活”的促进者。

Ø 企业需求:企业重金招募顶尖研究者,裁减常规岗位,强调“长板效应”——深度专业+AI协作+主动性。

Ø 八大能力:提问、创造、计算思维、个性思考、高感情力(共情)、沟通、自驱、决策(引《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Ø 激发内驱:教育核心难题是打破“60分万岁”,激活学生内在动机。

Ø 工具驾驭:社会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始终是“会使用工具”,但需从“操作”升级为“优化工具”。

Ø 价值重构:人才标准随时代价值动态变化,高校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指标”培养。

Ø 课堂不可替代:情感、伦理、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等能力必须在面对面课堂完成。

Ø 计算机专业再定位:表层编程易被跨专业取代,需聚焦底层协议、系统创新等深度方向。

Ø 避免技术依赖:警惕学生因AI易得性放弃思考,课堂需设计“AI辅助+深度讨论”的混合任务。

Ø 公平性隐忧:不同地区/学生掌握AI工具差异大,教师须主动普及工具认知,缩小数字鸿沟。

思辨议题二:为了达到未来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

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如下观点::

Ø 角色转型:从“知识权威”变为“学习架构师”——设计问题、活动、评价,构建知识场景。

Ø 三懂素养:懂专业(课程在体系中的定位)、懂学生(00后数字原生)、懂产业。

Ø 终身学习制度化:编写《教师AI素养手册》,覆盖一键生成课件、大纲等基础技能,避免“清朝PPT”。

Ø 科研转化教学:应用型高校须把亿元级科研经费转化为课程案例、项目式教学资源。

Ø 实践能力优先:教师须具备5-10年行业前瞻+产业实战经验,才能培养学生“AI不具备的能力”。

Ø 协作与组织力:从“单打独斗”到能组织三五十人团队项目,模拟企业真实开发。

Ø 情商即教学力:用“高情商”个性化激励——发现AI作业后邀请学生分享进阶解法,把雷同者变团队。

Ø 职业规划植入:第一节课就问“四年后就业/考研?”并差异化设计项目/实习,做学生职业导航。

Ø 课堂表现力:向B站博主学习“段子式”表达,把知识包装成趣味内容,吸引原住民学生。

Ø 价值判断补缺:在信息过载时代,课堂须训练学生辨别、审美与伦理决策,而非单纯剔除记忆内容。

Ø 强调AI的边界与风险:不仅要告诉学生“AI能做什么”,更要明确“AI不能做什么”,防止盲目依赖。

思辨议题三: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将从“师-生”二元转向“师-生-机”三元结构,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如下观点:

Ø 身份危机:AI介入使“教师权威”下降,学生更信网络,教师需转向“陪伴者+引导者”重建可信度。

Ø 反馈失衡:六向反馈链易现“失调”(马太效应)、“缺失”(单向索取)、“断绝”(学生只问AI),需打通闭环。

Ø 信任幻觉:教育公司为“训练批判思维”人为给AI输出设置错误率,加剧师生互相猜忌。

Ø 动态角色:学生可成为“AI导师”,教师可反向学习工具用法,打破固定身份。

Ø 技术瓶颈:现有教育大模型仅基于文本注意力,缺“学习注意力”——认知、情感、建构过程未被建模。

Ø 公平再分配:中西部算力/平台资源不足,呼吁企业(如阿里)定向开放接口与算力,缩小区域鸿沟。

Ø 课堂重构:允许AI开卷考试,教师须设计“一次性对话无法解决”的高阶任务,迫使学生深度思考。

Ø 信任工程:明确AI使用边界与引用规范,反对“人为出错”激发批判的做法,建立可解释与可质询的输出流程。

Ø 工具与流程融合:将教辅智能体与作业、实验、考核节点深度绑定,提升使用黏性。

Ø 体系化防御:教师先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再留开放探索空间,避免碎片化学习。

Ø 伦理共创:与学生共同制定AI使用公约,体验“共创课件”后转变工具观,从替代到协同。

Ø 终极回归:技术再先进也需回到教育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情感与榜样力量,AI只能是“风”而非“树”。

 

 

 

执行主席况琨和董建锋给特邀嘉宾、赞助商颁发感谢牌

     最后,YOCSEF总部AC陈小军(YOCSEF杭州联系AC)为论坛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本次论坛圆满达成预期目标,不仅输出了大量深刻且富有创见的观点,还全面探讨了GAI时代智慧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陈小军做总结发言

     通过这次深入讨论、广泛思辨的论坛,线下嘉宾和观众收获颇丰。一日研讨,三问终章:AI拆掉了“标准答案”的围墙,把课堂变成“提问-审辨-共创”的实验场;教师从“知识守门人”升级为“价值领航者”,用情商、前瞻与场景设计,帮学生在人机共舞中找到自我方向;师-生-机三角恋不再是谁替代谁,而是共筑“铁三角”——机器负责速度与广度,师生守护温度与深度。让教育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本质,我们带着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奔赴下一程山海。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