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杭州 > 新闻动态
温暖冰城:共话科技助残新篇章——CCF YOCSEF杭州举办科技助残观点论坛
2025-10-31 阅读量:18 小字

    10月24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杭州承办的观点论坛“科技助残:如何跨越从技术创新到现实福祉的鸿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上举行。

    论坛由CCF YOCSEF杭州AC委员周晟和副主席胡珂立共同担任执行主席,邀请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赵剑、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韬、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甦菁担任引导嘉宾,武汉科技大学全国自强模范袁鑫、滴滴科技品牌负责人毛赫男,VIVO AI团队大模型应用总监孙东慧先生担任特邀嘉宾。

    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4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科技助残领域的症结问题,思辨如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残疾人的现实福祉。

参会人员合影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助残事业,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助残科技自立自强。然而,从实验室里“高精尖”的前沿技术突破,到形成惠及每一位残疾人的现实生产力之间,仍存在一道亟待跨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真正实现助残,仍有诸多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本次论坛搭建了一个“产学研用”对话平台,邀请了残疾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科技助残需求对焦、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等环节的核心问题,直面科技助残“最后一公里”的挑战,共同探索贯通从技术创新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周晟介绍YOCSEF杭州及论坛规则

  

引导发言

一、听障群体的感知鸿沟及应对策略 

赵剑做引导发言

        赵剑系统阐述了听障群体在康复、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感知鸿沟”。他引用海伦·凯勒的名言“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指出了听障人士在交流上的核心困境。赵教授团队针对1-7岁言语形成期、6-22岁融合教育期及全年龄段社交三个阶段,研发了多模态虚拟导师康复系统、无障碍教学辅助系统和社交交流平台。他特别指出,科技助残的“最后一公里”并非技术先进性,而是“用户接受度”。例如,技术先进的虚拟人康复系统接受度反而不如简单实用的课堂辅助系统,一个简单的“语音转文字+视频唇语同步”系统,反而比复杂的虚拟人交互更有效,成功实现“使用后无一人返回特殊教育课堂”的实际成效。他强调,要跨越从技术到福祉的鸿沟,需要政府、产业和科研力量的共同引导,真正以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为核心。

 

二、特殊儿童脑认知与康复

贾韬做引导发言

 

        贾韬分享了其团队在特殊儿童(特别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脑认知与康复领域的探索。他指出,当前特殊儿童的干预与康复面临四大核心挑战:1)数据采集困难,儿童配合度低且传统量表主观性强;2)数据规模小且分散,缺乏统一的国家级多维度数据库;3)儿童认知发育的动态演化特征难以捕捉;4)障碍异质性高,同类症状可能病因不同,导致精准评估困难。为此,团队正致力于推动从传统经验诊断向量化、科学化诊断的转型,通过构建多模态数据库(涵盖脑电、近红外、菌群等),研发“适儿化”的便携采集设备,并利用AI模型动态解析认知发育机制,以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干预。他强调:“必须将经验诊断转向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科学化模型,才能实现从‘能干预’到‘精准干预’的跨越。”

 

三、最后一公里有多长: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无障碍困境 

 

王甦菁做引导发言

 

    王甦菁以“最后一公里”为题,尖锐地指出了科技助残面临的“落地鸿沟”。他结合自身经历,生动展示了残障人士在现实世界(无障碍通道被占用)和数字世界(如他因构音障碍,语音被AI算法当作“噪音”过滤)中共同的困境。他指出,我国科技助残产品虽超3000项,但实际使用率不足5%,3个月内停止使用率高达68%。症结在于三个层面:1)用户层面:用户需求多样化,产品却“一刀切”;2)产品层面:“开发者主导,用户缺位”;3)制度层面:企业缺乏盈利模型,科研缺乏基金支持。他倡导,必须打破“用户缺位”的局面,推动残障人士从被动的技术使用者转变为“共同设计者”(Co-design)和“共同研究者”(Co-research),让科技创新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痛点。他呼吁建立模块化、标准化的无障碍技术接口(如“USB式”辅具生态),同时加强制度层面的激励与保障,让企业“敢投入”、科研“有方向”、用户“真受益”。                                              

执行主席为引导嘉宾颁发感谢牌

 

 

思辨环节

    在引导报告之后,与会嘉宾围绕“需求‘失焦’,科技助残如何避免‘貌合神离’?”“技术‘迟滞’,科技助残如何拥抱前沿技术?”“生存‘困难’,科技助残产业如何良性循环?”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

思辨环节


思辨议题一:需求“失焦”,科技助残如何避免“貌合神离”?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科技助残产品“叫好不叫座”的根本症结在于需求失焦——产品设计往往源于开发者想象,而非用户真实场景。多位残障人士代表坦言:“很多辅具用起来比不用还麻烦”,“技术再先进,孩子不愿用也是白搭”。
        专家们认为,破解失焦需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协同设计”(Co-Design)机制,让残障人士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共同研究者甚至产品设计师。滴滴出行通过聘任盲人员工作为产品代言人、VIVO邀请残障员工作为无障碍产品经理,均显著提升了产品可用性。
        二是
建立分层需求体系,区分“生存必需型”(如无障碍出行、基础沟通)、“生活改善型”与“发展提升型”需求,优先解决影响基本生活的核心痛点。

        三是构建常态化需求反馈闭环。当前辅具3个月内弃用率高达68%,主因是缺乏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专家呼吁建立国家级无障碍需求数据库与反馈平台,实现“需求采集—产品开发—效果评估—迭代优化”的闭环。

 

思辨议题二:技术“迟滞”,科技助残如何拥抱前沿技术?

        针对“为何AI大模型席卷千行百业,却未显著惠及残障群体”的疑问,专家们认为,技术“迟滞”并非技术不可用,而是应用场景适配不足、跨学科协同缺失与数据壁垒高筑所致。

     一方面,残障群体对技术可靠性要求更高。例如,网约车定位误差对健全人无碍,但对视障者可能意味着“永远找不到车”;构音障碍者的语音常被通用语音识别模型当作“噪音”过滤。这要求技术必须针对特殊场景做精细化调优,甚至为个体训练专属模型(如个性化ASR)。

    另一方面,数据稀缺与伦理顾虑制约模型迭代。特殊儿童脑电、听障者发音等高质量多模态数据分散在医院、学校,难以整合;而小样本、高异质性又使通用大模型难以直接迁移。专家建议:在保障隐私前提下,由政府或行业联盟牵头建设“特殊群体数据飞地”,并探索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等轻量化技术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专家警示:技术应用必须“安全优先”。不同于消费级产品可容忍试错,助残技术一旦失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如导航错误、沟通误解),因此需在充分验证后方可推广。

 

思辨议题三:生存“困难”,科技助残产业如何良性循环?

        与会者一致认为,科技助残目前仍属“事业”而非成熟“产业”,企业普遍面临“投入大、市场小、回报慢”的生存困境。要实现良性循环,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力、高校支撑、用户参与”的协同生态。

        政府角色。应从“政策制定者”升级为“生态构建者”,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发补贴、强制政府采购(如政务大厅、医院)、制定无障碍产品认证与分级标准(如“无障碍星级标识”)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培育市场需求。

        企业需求。龙头企业(如VIVO、滴滴)应发挥技术优势,开放平台能力;中小企业与初创团队则聚焦细分场景,打造“小而美”的解决方案。同时,探索“普惠科技”商业模式,将助残技术拓展至老年群体、方言用户等更广阔市场,摊薄成本。

        高校与科研机构。需加强跨学科研究(如AI+特殊教育、人因工程+辅具设计),并推动“科研-临床-产业”转化。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教育-康复”一体化模式、长春大学融合教育实践均为范例。

        核心驱动力。专家强调,最终需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轮驱动机制。通过ESG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等,激励企业将助残纳入战略;同时通过标杆案例(如无障碍课堂使听障生100%留在融合教育)证明“科技助残=社会价值+品牌价值”,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执行主席为特邀嘉宾颁发感谢牌

    最后,YOCSEF总部AC 陈小军为论坛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助残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层面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仍有待加强,因此亟需通过这种论坛的形式为残疾人发声,号召更多的社会里力量关注残疾人事业。

陈小军做总结发言

 

        通过一个下午的热烈讨论,参会的各位嘉宾充分交流了当前科技助残的成功经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切身感受到了当前科技助残“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紧迫性。通过本次论坛的思辨,大家也总结了科技助残跨越技术创新到现实福祉鸿沟的有效手段,希望这些思想的结晶可以帮助所有从事科技助残的工作者,真正推动助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