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杭州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杭州举办观点论坛——“工业大模型如何在纺织行业落地?”
2025-10-04 阅读量:4 小字

927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杭州分论坛(CCF YOCSEF杭州)与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承办的观点论坛 “工业大模型如何在纺织行业落地?”在浙江绍兴举行。此次论坛是绍兴人才周的重要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咖啡馆”品牌活动。此次活动由柯桥区科学技术协会、柯桥区现代纺织产业服务中心、绍兴市现代纺织及生态环境学会、绍兴市纺织工程学会、浙江屹男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论坛由CCF YOCSEF杭州副主席翁微妮与CCF YOCSEF杭州副主席胡珂立共同担任执行主席,特邀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贺诗波、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社长李启正、阿里云天池运营经理王志恒担任引导嘉宾。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金小刚,柯桥区现代纺织产业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好,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张寅江,绍兴市纺织工程学会理事、浙江图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为海,博世全球新兴市场事业部工业4.0负责人赵国利,绍兴市委党校原教育长、二级教授杨宏翔担任特邀嘉宾。鄢兴雨(YOCSEF总部副主席)、陈果(YOCSEF总部AC)、付昱凯(YOCSEF沈阳副主席)、杨胜利(YOCSEF苏州委员)到场参与讨论。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的80余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纺织产业的落地路径与创新实践。

同时,此次论坛也积极探索组织形式创新。CCF YOCSEF杭州探索与绍兴市科协协同举办,共同搭建产--研三方互通互融桥梁,为扩大社会影响提供样板。

与会人员合影

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并重构各行各业。纺织作为绍兴的支柱产业,是否需要及时拥抱新生技术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纺织产业正被推向一个智能化转型关口。当AI能辅助完成从花型设计到产线排程的诸多任务,产业的核心命题不再是怎么做,而是思考哪些场景是大模型落地的最佳切入点?如何破解数据基础薄弱、行业隐形知识难沉淀、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共性挑战?当---多方协同成为必然,如何建立从能用量产的高效机制?本论坛聚焦场景-路径-机制三大维度,邀请学术界、产业界与政策一线的专家,围绕应用场景之实、落地困境之真、协同机制之难展开深度碰撞,为AI时代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寻可操作的中国方案。

 母小琴主持开幕式

13:30论坛准时开始,绍兴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母小琴主持开幕式。绍兴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冯国强出席并讲话。冯国强在讲话中提到,面对蓬勃发展的AI浪潮,绍兴市科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策划开展更多精准化、专业化的赋能活动,推动产业从优秀迈向卓越。随后,执行主席翁微妮和胡珂立介绍了此次论坛背景、引导嘉宾,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

 翁微妮介绍论坛背景

引导发言

一、大模型驱动的企业运维与管理

 贺诗波做引导发言

贺诗波系统阐述了将大模型与工业生产运营相结合的构想与实践。他指出,传统工业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层割裂是智能化转型的核心痛点。近十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打通了数据链路,为大模型应用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未来的智能制造应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专业知识为底座的AI智能体系统,通过交互式、可视化的方式实现优化决策、风险预警和战略规划。该架构自下而上,从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缺陷检测等具体的小模型智能体,到上层能够分解复杂任务、协同调度的大模型系统,最终实现让战略决策基于数据,让执行归于优化的闭环,极大提升企业经营与流程优化的效率。

二、更懂纺织:知识大模型在编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李启正做引导发言

李启正带来题为从语料收集到逻辑验证:更懂纺织智能编校系统的分层架构设计引导发言,分享了浙江理工大学在纺织垂直领域知识大模型的研发成果。他指出,通用大模型在专业领域存在知识幻觉、缺乏可信溯源等问题。为此,团队构建了包含5亿token、遵循权威性、多样性、时效性原则的纺织专业数据库,并研发了更多纺织系列大模型。该模型具备三大核心特征:1)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了纺织全领域的知识网络,为模型认知划定边界,确保输出可信可溯源;2)具备学科思维,能精准理解和运用纺织领域的专业术语和上下文(如组织一词在纺织语境下指织物结构而非机构);3)深度融合应用场景,针对期刊编校等具体任务,完成从语法、逻辑到学术规范和知识创新的多层次智能校对,显著提升了专业内容处理的准确性与效率。

三、以赛促产:AI竞赛在链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王志恒做引导发言

王志恒介绍了阿里云天池平台如何通过AI竞赛的形式,链接产业真实需求与全球开发者人才。他指出,竞赛是解决产业痛点、发掘创新方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天池平台已覆盖30多个行业,在工业制造领域,曾与广东省合作举办广东工业制造大数据创新大赛,其中一道赛题就聚焦纺织行业,通过提供佛山车间的真实数据,吸引了4000多名选手参与面料瑕疵智能识别与裁剪优化算法的开发,最终方案准确率超过91%。他强调,大赛不仅是一次性的解题,更是构建人才生态的有效途径,通过真实业务问题产业级资源顶尖解决方案就业入职的闭环,为产业持续输送具备实战能力的AI人才。

随后,执行主席向三位引导嘉宾颁发了感谢牌。

 

 执行主席向三位引导嘉宾颁发感谢牌

思辨环节

在引导报告之后,与会嘉宾围绕落地场景与技术路线落地困境与必备条件产业协同机制如何建立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

 胡珂立讲解思辨环节规则

思辨议题一:纺织行业大模型有哪些可落地的场景,优先实施哪些?技术路线是什么?

与会专家认为,场景可分为两类:一是效率提升型如智能质检、瑕疵检测、基于视频监控的生产流程优化、智能客服与营销等,这些技术相对成熟,可优先实施;二是价值创造型如新面料与新材料的研发、个性化花型设计(AIGC)、基于主观触感的客观量化评价等,这是硬骨头,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技术路线上,多数观点认为,从零构建专属基座大模型成本高、风险大,不适合绝大多数企业。当前更务实的路径是:基于成熟的通用大模型,通过行业知识库增强(RAG)或轻量化微调(Fine-tuning)的方式,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小而美的应用或智能体(Agent,构建一个大模型系统而非单一的行业大模型

 

 

 

 与会专家对思辨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思辨议题二:面对用不起、不会用的困境,纺织行业使用大模型需具备哪些条件?

专家们指出,用不起不会用的本质是成本与人才问题,而这两者又与数据和技术深度绑定。 

·       最大阻碍是数据:企业视生产工艺数据为核心资产,存在不愿、不敢、不能共享的困境,导致模型训练缺少高质量燃料

·       人才是关键瓶颈:行业极度缺乏既懂纺织工艺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需求无法精准翻译为技术语言,技术也难以在产线有效部署。

·       成本是核心考量:企业对投入产出比高度敏感,短期内看不到明确收益的项目难以推动。

·       破局之道:与会者呼吁,应由政府或行业龙头牵头,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数据飞地或共享平台,制定数据标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整合资源。同时,通过陪跑服务、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解决中小企业的人才难题。排头兵应从痛点最明确、价值最清晰的场景入手,打造标杆案例,建立行业信心。

思辨议题三:从能用量产,大模型的产业协同机制如何建立?

与会专家认为,实现规模化应用,必须建立高效的产业协同机制。

·       政府角色应从推动者转变为生态构建者,通过设立重大专项、提供算力补贴、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引导产业资源集聚,降低企业创新门槛。

·       平台建设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是关键。该平台应整合算力、数据、模型与应用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让企业可以便捷地调用能力、定制应用,形成开放、互联、智能的产业数字化生态。

·       企业定位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开放部分场景与数据,与技术方共建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则应聚焦自身特色,做小而精的应用,通过平台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       价值闭环协同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商业价值。机制必须围绕寻找产业最大增长点来设计,当技术投入能明确带来降本、增效、提质、创收时,产业协同才能从政府号召变为市场自觉

 执行主席为思辨嘉宾颁发感谢牌

最后,绍兴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冯国强为论坛做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本次论坛的成果,认为论坛精准对接了产业需求与前沿技术。他指出,AI浪潮势不可挡,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企业应坚定长期主义,拥抱技术变革。绍兴科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开放、枢纽、平台型的组织,持续推动AI与绍兴各重点产业的深度融合。

 冯国强做总结发言

    一日研讨,三问三思。AI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愿景,而是深入产线的数字工匠和优化决策的智能大脑。要让大模型真正赋能纺织行业,数据是新的纱线,人才是新的织机,协同是新的图谱。我们带着可探讨的绍兴方案,奔赴下一程产业山海。

    本次论坛是CCF YOCSEF杭州分论探索论坛组织模式创新的一次积极尝试。成功与绍兴市科协联动,打造产---用的四方联动,借助科协平台成功连接绍兴域内龙头纺织企业资源,为论坛内容的深度挖掘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外,本次论坛也入选了浙江省科协“科学咖啡馆”品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充分践行了YOCSEF杭州分论坛“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的宗旨。今后,YOCSEF杭州将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打造更多更有深度、影响更广的论坛活动。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