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CCF YOCSEF 济南学术委员会在山东女子学院举办“时空计算与大模型赋能‘海陆空’全域立体应用新模式”技术论坛。论坛围绕“海陆空”全域立体计算的智能化研究,探讨时空计算与大模型在其中应用的前沿趋势、落地案例和挑战机遇,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与治理融合,构建在“海陆空”三域的新型智能计算应用模式,探讨未来对出行、生活带来的新模式。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宫永顺(YOCSEF济南通讯AC)、山东女子学院田杰(YOCSEF济南主席)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山东大学吕洪涛(YOCSEF济南通讯AC)、浪潮信息战略采购部三处经理魏东(YOCSEF济南AC)担任线上主席。与会嘉宾包括中原工学院校长、IEEE Fellow、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夏元清,空天信息大学(筹)内涵建设工作专班副主任、泰山学者特聘学者张化祥,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 Fellow、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郑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聂婕,山东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严发宝,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仲国强(YOCSEF青岛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胡吉林,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杨楷翔(YOCSEF广州AC),北京交通大学刘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孟凡(YOCSEF南京学术秘书),长春理工大学周超然,青岛科技大学刘金环(YOCSEF青岛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王斌,以及YOCSEF济南荣誉委员及退役AC(山东交通学院王朋、山东建筑大学李成龙),YOCSEF济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山东师范大学郭磊、山东交通学院李克峰、山东建筑大学宋立莉、山东财经大学李慧宇、济南大学杨晓晖、山东建筑大学宋景琦、齐鲁工业大学赵大伟、麒麟软件苏胜男、山东财经大学范琳伟)等六十余名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论坛通过引导发言和思辨环节,深入探讨了“海陆空”跨域协同的技术挑战、治理路径与未来趋势。
在引导发言环节,四位嘉宾分别进行专题报告。夏元清校长指出,天空地海潜跨域协同是无人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团队构建的智能网联无人系统云控制平台已集成卫星、无人车、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多类设备,实现一体化协同,但大模型在战场等高风险场景中的可靠性与可信性仍存关键问题。张化祥校长围绕AI低空经济,强调其作为低空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空域管理、无人机优化及预测性维护等方面广泛应用,但面临法规缺失与精密元器件国产化等技术瓶颈,并以美团无人机、深圳“无人机之都”及美国Zipline公司为例,剖析了政策密集落地与生态聚合趋势。郑宇教授分析了时空AI从数字世界迈向物理世界的挑战,包括数据缺失、领域知识融合困难及物理规律约束,提出需结合已知规律与模型拟合未知,并分享了城市综合态势平台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聂婕教授则以海洋强国战略为背景,阐述了智能协同双计算系统通过密集感知、数据产品生成及耦合计算,实现海洋参数米级观测与预报优化,展望了物理与智能系统融合的新范式。
论坛第二阶段为思辨环节,经过深入研讨,形成如下共识:
议题一:三域三策?海陆空智慧体系的技术异构与落地瓶颈
海陆空领域在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及网络架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与会专家认为,海陆空三域在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及网络架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异构性,具体表现为空间、卫星与陆地数据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数据特征差异显著,制约了一体化数据库的构建。在数据获取层面,陆地数据采集困难,海洋数据传输存在显著挑战,加之有关部门受限于数据保密与安全规范,跨域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落地的系统性瓶颈。
在模型构建层面:表征阶段宜采用统一模型框架,但在具体行业应用中需实施个性化优化。尤其在物理规律的应用中,必须依赖经过验证的科学规律,而非借助大模型进行规律检验。大模型赋能现实场景的前提,是其所依循的规律本身具备可检验性与可优化性。
议题二:协同为道,还是分域为优?全域时空智能系统与大模型架构的治理路径抉择
构建通用三域大模型目前困难且必要性存疑:海洋气象领域,目前已涌现十余个专业大模型;陆地方面,高德构建了“云睿时空大模型”,北京大学与字节跳动联合推出了时空推理视频模型;空天领域,也已部署具备太空在轨检测能力的航天大模型。由于各领域大模型在专业方向与数据基础上的高度分化,通用化路径尚不成熟,预计小范围、场景驱动的专用通用模型将率先取得进展。
采用“混合架构”作为可行路径:即首先分域构建专用小模型,再通过机制化交互实现跨域信息传递,并应将跨域数据融合与模型轻量化列为关键研究方向。需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多域数据表征形式,发展基础模型或子模型间的协同机制,以渐进方式推动系统协同。
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需着力克服“幻觉问题”:大模型所获得的内容都是脱离于物理世界的,生成内容应紧密贴合物理世界规律。在诸如跨区域物流配送等典型陆海空协同场景中,必须确保模型输出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以支撑复杂场景的协同决策。
议题三:可触及的未来还是理想远景,“海陆空”全域智慧体系建设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从发展路径来看:大模型发展应从陆地领先领域逐步拓展。鉴于陆地领域与公众生活连接更为紧密,其技术落地与数据积累具备一定基础,而全域智能建设道阻且长,海洋与空天领域需进一步增强与大众应用的结合度,方能实现关键里程碑突破。
全域智慧系统的成熟落地仍面临长远挑战: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尽管概念提出已久,但如交通拥堵等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预示着海陆空全域智能的实现仍需持续投入与系统突破。
人与AI的协同进化的重要性:实验科学难以被完全替代,生命科学等领域中人工智能可作为重要辅助工具,但最终决策仍需人类专家参与,体现了人机协同演进的发展逻辑。同时,在移动场景中,计算节点的动态变化要求系统具备全局统筹能力,当前三域协同在架构设计与实时调度方面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
论坛在思辨中深化了对跨域智能系统路径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天空地海协同将驱动无人系统与低空经济迈向新高度,但需突破数据融合、模型可信与法规支持等瓶颈。本次论坛为跨域智能治理提供了前瞻思路,有望助推产学研用生态整合与技术创新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