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健康大数据和医疗智能化” 专题报告会
2017-06-01 阅读量:911 小字

CCF YOCSEF上海于2017年5月23日下午13:00-17:00在上海市徐汇区广元西路55号 浩然科技大厦 308会议室成功举办“健康大数据和医疗智能化” 专题报告会。此次报告会是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 2017年度“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集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智慧来探讨智慧医疗的挑战和机遇。报告会除了传递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学术思想,还重点突出了深度交流和讨论功能。
  此次活动由CCF YOCSEF上海侯任学术秘书李超,CCF YOCSEF 上海往届学术秘书戚正伟,以及CCF YOCSEF 上海AC委员孔祥勇共同策划举办,参与活动的嘉宾有:卫宁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陈旭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福凤教授,京颐集团联合创始人邵华钢博士,以及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牛传欣博士。报告会吸引了包括卫宁健康科技集团、平安健康互联网、兆联天下大健康联盟,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万达信息等在内的来自企业界的参会者近50人。一同出席报告会的还有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王昊奋,候任学术秘书卢暾,AC委员熊启莉等。
  报告会以陈旭博士题为“AI+医疗的探索”的演讲开始。陈旭指出AI+医疗产业雏形已现,但数据目前是关键,他进而分享了若干借助技术集成解决全球医疗健康问题的精彩案例。接着,李福凤医生则为大家带来了“中医诊断智能化研究与应用”的精彩报告,指出中医诊断信息化能够规范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并介绍了定量数值结合定性描述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另一位来自企业的嘉宾邵华钢博士则为大家介绍了“医院+互联网分布式交易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具体介绍了医院信息化面临的若干挑战,包括:业务与系统呈现异构性,网络部署环境复杂,并发业务量巨大,强调系统可靠性,以及后期维护和版本增量升级需求高等。最后,来自瑞金医院的牛传欣博士则更多是从智能医疗设备和其数据处理出发,生动地阐述了“神经康复中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与价值挖掘”。传欣指出目前智能医疗设备会实时产生大量的时序数据,因此挑战不光来自于大数据,更多是“快数据”的问题。如何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反馈给病人是实现智能康复设备的关键。

本次活动的下半场是Panel讨论环节。技术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培养,规划先行。在本月由卫计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中已经强调:要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需求,进一步加大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医院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尚处初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缺乏清晰的专业技术路线、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职称评定机制不完善等。在讨论环节,嘉宾们就“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关键在哪里”深入交换了意见。

首先,嘉宾就医疗信息化道路中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各自的看法。多年从事中医四诊规范化、信息化研究的李福凤教授指出,目前中医信息化人才匮乏。这导致在现有合作项目中,医生和IT人员间往往存在沟通障碍。她鼓励学生注重从医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思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医疗问题,强调奉献精神,主动去投入到中医信息化的建设当中。作为长期工作在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第一线的上海理工大学孔祥勇老师则表示,医疗信息化是个高度交叉的专业,要思考技术对整个医疗行业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这些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在第一个问题上,来自企业的邵华钢博士和陈旭博士则更多的是看到了医疗信息化人才当前面临的良好机遇。邵华钢认为,医疗和计算机的结合主要有两个分支:其一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业务流程问题 ,比如研究电子病例,这是计算机最朴素的应用,因此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跨界,相关计算机人才可以比较容易熟悉和适应业务需求。其二是利用计算机来看病,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则更难,需要在医学和计算机科学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国内感觉相对欠缺。陈旭同样指出,目前在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相关的市场上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一些专业对口的人才(如医学影像)则可能很受欢迎,这相比很多年前主要研究电子病历的时代要好很多。
  随后,嘉宾们就医疗信息化人才应关注的技术类型做了简要讨论。 祥勇指出,目前市场上可能还是以资本驱动为主,一般更关注新兴技术。不过从工程角度而言,还是应聚焦到更根本的问题上,即利用技术解放人类。医疗信息化不是去替代医生而是去延伸他们的能力,这样医生可以有更多的经历去做自己惯性的问题。邵华钢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技术最终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解决问题是为了创造财富服务的。技术作为工具存在,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往往不会追求高新和时髦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和现实需求还不太匹配,但从科学研究角度出发,可能发散性思维或者说追求创新更重要一些,究竟是聚焦部分成熟技术还是着眼于跟踪新兴技术应该更灵活的加以分析。
  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参会嘉宾们无论是来自于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大多推荐小而精的模式。祥勇指出,在工程方面,往往需要参考企业需求,光搞某一家技术还不够,企业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需要结合前后端,直至系统全栈;而在学科培养上,一般以聚焦为主即小而精为主,强调具体的技术,但在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想做的产品去探索,建立工程化的思维。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未来毕业后可以通过快速的学习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陈旭对此也表示同意,目前许多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较为庞大,但事实上招人的考量还是以具有相关基础知识和编程经验的学生为主,对传统医学或是其它背景知识要求不太高。在公司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学习国外文献的能力,需要强调动手能力,有了这两个能力,学生就会快速的进入状态。邵华钢表示,应先把擅长的东西做好,然后在实践中根据具体工作展开,在不确定条件太多的情况下过于宽泛的去探索也不太现实,应根据条件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祥勇紧接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医工交叉这方面,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再转而成为另一个方面的专家,培养人才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在医疗领域有许多问题可以做,需要明白医疗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学会沟通,需要多年历练。李福凤医生补充指出,医疗信息化对医生来说,除了要在本专业要精,还要考虑人文关怀。
最后,嘉宾总结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整体来看,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复合市场需求,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职业规划还不够清晰。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某天一定会通识化,作为工具无处不在。当医疗信息化这个词消失的一天,就是其真正达成的一天。届时就像造汽车不需要关心钢铁是怎么炼的一样,相关专业人才只需要专注于把医疗做好,把人文关怀做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