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保研推免中‘鸽行为’的诱因、挑战与对策特别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线上线下同步举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上海主席石亮和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赵登吉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编号:CCF-Yo-25-129。
此次论坛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聚焦当前保研招生形势展开了充分讨论,凝练并输出了以下共识:
对于问题的成因分析:
1.供需失衡与博弈成本不对等:学生、导师和招生单位在机会、名额浪费与资源错配风险,双方博弈过程中承担的成本存在明显差异。
2.信息不对称与机制滞后:现行推免系统设计落后于实际招生流程(如夏令营提前招生),加剧了信息不透明和不确定性,进而诱发了学生为降低风险而“多投多占”的行为。
3.心理博弈与链式效应:“鸽行为”从头部高校向下蔓延,形成网络话术甚至教程,进一步恶化信任环境。
如何解决当前困局:
1.机制优化与系统改革:建议教育部优化推免系统,推动“先填报志愿后面试”模式(如限定3个志愿内面试),降低高校无效工作量。高校分层次分梯队考核录取,减少学生重复占位;推动高校间数据互通,提升信息透明度。
2.导师与招生单位应对:建议长期考察与情感培养,比如提前培养本校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科研任务、课程互动等方式建立信任。导师应积极宣传课题组成果,以个人魅力和真诚吸引学生。
3.学生引导与责任平衡:鼓励学生尽早放弃冗余offer,保留最心仪选择并及时告知导师,减少资源浪费。学生应理性评估自身需求,避免过度海投;导师也应尊重学生发展选择,实现双向理解。
达成以下核心目标共识:
1.推动系统改革:呼吁教育部牵头优化推免机制,平衡学生选择权与高校资源高效配置。
2.重建信任生态:通过机制设计、信息透明和人性化沟通,构建“信任、高效、公平”的研究生选拔环境。
3.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长期良性循环,保障学生发展与学术资源的双赢。
开场
论坛伊始,CCF YOCSEF上海主席石亮以腾讯元宝创作的一首诗作为开场,引出会议主题——保研推免鸽行为现象,介绍了当前鸽行为的背景,指出保研鸽行为,势不容缓。同时,还向与会嘉宾介绍的CCF YOCSEF上海的文化背景和论坛特色,强调自由平等、冷静思辨的文化特色。随后,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论坛执行主席赵登吉介绍了与会嘉宾并主持后续议程.
CCF YOCSEF上海主席石亮开场
引导发言:思想碰撞、启迪智慧
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多位重量级嘉宾的引导发言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谢振平作引导发言——从信念制度行为视角思考保研之鸽
江南大学谢振平首先作引导发言,从信念、制度与行为三个层面探讨保研“鸽行为”的成因与对策。他指出,因学生与导师间供需失衡、博弈成本不对等,“鸽行为”普遍存在。对此他提出:导师应调整心态,正视供方市场现实;教育部应重视并回应这一教育道德危机;学生则应提高站位,立足全国视野规划个人选择。
谢振平发言
张伟作引导发言——浅谈保研推免中“鸽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张伟在线上作引导发言。在发言中谈到,保研推免中的“鸽行为”核心在于失信与信息不对称,其根本是推免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博弈。这种现象自头部高校起呈链式反应向下蔓延,甚至催生出网络“鸽教程”与话术体系。“鸽行为”对院系增加复试负担,对学生造成心理与声誉压力,对导师则导致招生名额浪费。他提出:夏令营不宜过早招生;建立诚信名单机制;对导师实施长效考核。最后呼吁师生彼此包容,平等相待。
张伟线上发言
孔浩作引导发言——从亲历者到见证者:保研“鸽行为”的启示
上海大学孔浩结合自身直博经历,坦言保研过程中的焦虑与争取,认为“鸽行为”并非学生单方面过错,而是信息不对称与高不确定性下的无奈选择。他强调,“既然无法改变人性,就应优化机制,确认时间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孔浩发言
思辨环节:思辨交锋,共谋发展
石亮在思辨环节的开场指出,会议前的线上问卷表明:①99%的调查参与者对当前鸽行为不满意;②超过30%的参与者能够理解鸽行为;③师生信任度受到严重影响;④大部分导师并没有放弃招收推免学生。基于此,会议展开了三个议题的思辨讨论:
思辨一:保研“鸽行为”频发的深层诱因是什么?如何构建兼顾学生选择权与诚信责任的双向约束机制?
就推免过程中“鸽行为”的成因与应对建议,各位嘉宾进行了积极的发言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议。
部分嘉宾发言表示以往优质高校夏令营时间较早,学生选择相对明确;而当前各校夏令营时间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可能同时获得多个offer却迟迟不做决定,加剧了“鸽”行为。因此建议:一方面提醒学生,一旦决定放弃应尽早告知导师,尽量只保留最意向的offer;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鸽”在某种程度上是推免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单靠约束机制难以彻底解决。另有嘉宾认为目前面试工作量较大,效率有待提高。建议优化流程:可先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如三个志愿)填报意向,学校再针对填报者组织面试,以降低无效工作量、提升录取精准度。
另有观点认为当前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系统对应对当前大量保研场景还存在滞后性,未能适应推免、夏令营等新型招生方式的发展,建议在系统设计中更充分考虑高校和学生双方需求的平衡,而非过度偏向学生的选择自主性。也有观点提到当前机制下校方亦可通过“捡漏”招到超出实际水平的学生,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道德批判,并且也强调“鸽行为”不应简单道德化,导师亦可能“鸽学生”,双方需保持有限诉求与平和心态。现场嘉宾还提出可通过布置读论文、做报告等学术任务,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真实意愿与能力,辅助导师判断其就读意向。
针对议题一,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优化招生流程、加强意向考察、促进信息沟通与心态调整等方面。
特邀嘉宾孔令和发言
谢振平发言
孔浩发言
思辨二:在海投普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学生“优中选优”的个性化需求与院校“精准匹配”的资源高效配置?
各嘉宾就推免招生中出现的“鸽”现象及相关机制优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
有观点认为目前教育部推免系统惯性较大,短期内难以调整,而系统设计更倾向于保障学生选择权,学校在匹配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其建议老师应当主动出击,提前与学生交流,建立感情,降低被鸽的概率。也有老师认为只要学校(学院)不鸽学生,哪怕老师鸽了学生,学生也能正常录取,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学生的成本其实高于老师,老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安慰和宽容,用个人魅力留住学生。
部分观点指出学院主导招生或导致导师与方向不匹配,导致部分方向的老师无法选到心仪的学生甚至招不到学生。但也有观点认为推免匹配的最终目的是让推免名额不被浪费。虽然学生的兴趣不一定匹配导师的方向,但是导师可以通过尽心尽力的培养让学生适应课题组,产生新的兴趣,做出不弱于其他学生的成果。该项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另有观点强调在供方市场下,学生满意度易达成,但需系统优化以实现平等匹配。如果教育部的推免系统不进行优化,学生的主动权明显高于学校,很难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匹配”。
还有老师建议,可实施分批次录取:顶尖高校先考核并公布结果,中档院校后续进行,这样学生一旦拿到更优offer就不会再参与后续考核,从而减少“鸽”行为。此外,建议推动各校数据互通,公开学生的考核排名和所获offer,帮助导师更全面评估学生意愿和适配度。
针对议题二,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强化前期沟通与信任建立、提升导师及课题组的吸引力、分批次录取与数据共享、以及发挥校内协同与联盟推荐作用等方面。
特邀嘉宾李冬冬发言
陆恒杨发言
魏宪发言
程宏发言
思辨议题3:保研名额浪费与机会不公问题如何破解?怎样通过机制设计扩大优质资源的公平受益面?
各嘉宾关于优化推免招生策略、提升录取稳定性,进行了深度全面的多角度讨论。有老师建议招生学院总结历史数据,明确稳定生源特征,并在材料审核和面试准入环节优先考虑此类学生,减少存在“声誉风险”的学生进入面试,从而降低后续不确定性。
此外多位老师强调,导师的真诚沟通、课题组科研实力的真实展示,以及高年级学生的直接交流,对吸引学生有重要作用。此外,通过课堂接触、及早接触和培养校内学生,也有助于建立信任、提高留校概率。另外有老师认为可在教师圈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用于生源背景核实、学生意向摸底及招生经验交流。部分老师提出,可谨慎参考学生校外表现(如社交媒体)作为侧面了解手段,但需注意方式的合规性与边界。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指出保研名额实际可通过考研学生进行补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浪费”。招生中,导师可更注重宣传科研氛围、保持真诚互动,并在适当阶段投入精力,以平衡沉没成本与招生效果。
针对议题三,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优化生源筛选与准入机制、强化导师沟通与吸引力建设、创新信息获取与经验共享渠道等方面。
何高奇发言
郭畅发言
刘斐发言
论坛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CCFYOCSEF上海副主席赵登吉总结道:虽然大家抱怨了很多保研“鸽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作为老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发展,换位思考,吸引对自己研究方向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另外,老师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积极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课题组,扩大受众,增加遇到合适学生的概率。
赵登吉总结
CCFYOCSEF上海主席石亮以腾讯元宝所作的诗《归航》为结束语。他希望本次论坛作为一根火柴,点燃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火,并能形成燎原之势。此外,本次论坛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提供了许多减少“鸽行为”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构建“信任、高效、公平”的研究生选拔生态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思路,推动人才选拔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石亮总结
颁发感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