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创产业深化,跨平台迁移与生态兼容成为国产软件发展的关键之一。2025年11月1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武汉技术论坛“国产化软件:信创跨平台迁移与生态兼容性的挑战”在武汉金山集团武汉总部园区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及通用软件在多元技术生态下的适配挑战,同时围绕3个相关辩题展开思辨,探讨如何打通从底层优化到上层应用的协同路径,推动自主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YOCSEF武汉副主席邹逸雄、YOCSEF武汉AC委员贾涛共同担任执行主席,线上执行主席由YOCSEF武汉AC委员许俊林、YOCSEF武汉AC委员刘芳共同担任。
开场致辞环节,由论坛CCF YOCSEF总部AC刘伟介绍了CCF YOCSEF的文化,感谢各单位来宾对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的帮助。
引导发言一来自统信软件终端操作系统产线架构师李鹤,题目是《信创生态发展现状:多架构、多平台下的生态融合之路》,分享针对硬件和软件分裂的现状,使用二进制翻译、wine、虚拟化来进行兼容化的设计。
引导发言二来自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创新研究院负责人、达梦数据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新,带来《基于国产服务器的新一代分布式智算多模数据库》,主要内容为:数据智能业务是AI时代的生产元素,新一代的分布式智算多模数据库,在AI原生能力、多模数据管理、一体化架构进行了最新的研究和实现,以更好的对国产软硬件进行匹配。
引导发言三由金山办公Office产研架构师谢茂培带来,题目是《国产化平台上办公软件一套代码多架构部署最佳实践》,主要内容为:在多架构并存,国产化加速,企业求新求变的背景下,金山使用自主的开发实现一套代码多架构部署,使用主干模式、班车制、流水线设计实现开关的协同模式,并使用海量适配测试进行自动化能力的测试。
在引导发言后,由CCF YOCSEF武汉主席彭聪为引导发言嘉宾颁发感谢牌,随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
在思辨环节,嘉宾们共同探讨了三个思辨问题,围绕国产化软件:信创跨平台迁移与生态兼容性的挑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思辨问题一:“抽象与容器化”和“底层深度优化”,两者的理想路径与现实权衡——如何平衡理想技术:通用性适配 vs 极致性能?如何权衡现实成本:兼容性覆盖 vs 性能损耗?
金山云政企事业部专有云产研中心负责人靳杰认为,性能和通用性适配需要分场景进行;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江佳伟,针对底层软件,可以通过软硬件优化进行性能优化,上层软件性能优化需在保障业务灵活性与开发效率的前提下,通过代码逻辑优化、资源调度复用、架构分布式调整及编译运行时优化来精准消除瓶颈,平衡通用性适配与极致性能、兼容性覆盖与性能损耗,这与底层软件聚焦硬件利用率的优化路径和权衡焦点不同;金山办公Office产研架构师谢茂培认为,不同的软件,不同的用户的操作习惯各自不同,带来了软件的不同差异,企业和学术界需要协同推荐国产标准化的制定;华为2012实验室鸿蒙突击队WPS及PC应用负责人唐博文指出,抽象与容器化、底层深度优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通过 “分层架构” 实现协同,核心是 “把抽象层做灵活,把优化点做精准”。李鹤认为,随着用户量的增加,用户的需求也会从初级的能用到好用的变化,市场驱动也是一个在实现平衡理想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考虑的因素。付新认为可以开放应用平台接口由上层用户来进行测试,来平衡通用和性能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何强指出,边缘人工智能中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这里的端指的是不同的终端设备,研究了基于WASM平台来进行多端的部署,但是研究中仍然发现,在实现中通用性和兼容性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都带来了性能上的欠缺。
思辨问题二:共建高效适配体系:平台赋能与应用自驱如何协同——如何平衡平台与应用的适配? 如何协调平台与应用的成本?如何协调平台与应用的收益?
唐博文、茂培、靳杰等嘉宾认为可以通过开源社区、技术团体、高校相结合共建平台和应用的适配,需要通过政府牵头、行业指导、公司参与来平衡平台与应用的成本和收益。大家一致认为,各类的国产化软硬件标准化技术的出台,能够更好的进行平台赋能;需要有一个开源开放的第三方来进行平台和应用的协同赋能;平台和应用是共存共生的关系,平台提供 “可能性”,第三方应用实现 “实用性”,而第三方中间层则让这种 “可能性” 向 “实用性” 的转化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三者共同构成 “平台赋能中间层、中间层服务应用、应用反哺平台生态” 的闭环,缺一不可;学生应聘和工作岗位要求之间有鸿沟,希望高校按照现在的技术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以致力于平台赋能;通过行业认可的覆盖率广的技术能力比赛建立抓手,拉近高校学生培养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更多的面向底层的学生进入行业,赋能行业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内卷程度很高,学生对论文的认可度强,头部的学生会选择进一步去更高层更好的平台,底层设计人才缺乏。在行业内底层人才缺乏,近5年的新员工无法解决底层问题和以系统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辨问题三:信创产业兼容性挑战的平衡之道:标准化引领与多样性创新如何协同前行——当创新与现有标准冲突时,如何平衡标准与创新?标准化的范围该 “窄” 还是该 “宽”?
何强、江佳伟、彭聪、付新等嘉宾认为行业和科研领域的标准壁垒不同,标准有延后性,提高标准的滞后性可以更好的适应发展。标准做出来不一定有用,标准基本都是建议性,大家不一定会遵循。标准的制作者很多存在目的性,比如:可以卡住别人;标准需要进行迭代,需要征集意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收集意见的时候,并没有收集到有用的意见。标准应该是各大商家基本上都支持的,不然很难通过。创新应该属于独有的特性,应该领先现有标准,一旦你的创新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一个标准需要配套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实现。需要研究在哪些层面上有标准。宽泛的标准是一个基础的、测试的要求,应用使用层面厂商会根据实际的需求使用的标准往往高于基础标准,创新能力强的厂商更具有话语权,进而实现创新驱动标准。
唐博文、靳杰、谢茂培、刘伟认为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公开,政府、行业、厂家、使用方都需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全过程,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进行辩论,少数服从多数,还需要一个验证结构来检验标准制定和执行的情况;标准的制定应该公平公正,需要政府牵头,各方参与,严格遵循,配套奖惩机制。中间层标准的出行能够很好的协同通用与性能;统一的标准可以更好的各方的解放生产力,在高校中,标准化同样具有生命力,高价值的知识更有吸引力。标准的制定,需要多方高度参与,考虑各方的实际情况;标准会晚于行业的创新,但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不能过于滞后,会影响具体的使用和创新力的激发;在大模型时代,未来的软件很可能不依赖app来表达,可能使用强大的AI agent来完成,从这个问题衍生出来,是否在将来不需要讨论信创的兼容性问题,从另外的可能的技术角度进行弯道超车。
思辨环节输出以下结论:
1. 在跨平台适配中,通过“分层架构”将通用性抽象与底层深度优化相结合,能更精准地平衡性能与兼容性的矛盾;
2. 构建高效的适配体系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协同,通过开源社区和标准制定来推动平台赋能与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
3. 标准制定需公开透明并适度宽泛,为基础兼容提供保障;同时应鼓励多样性创新,当创新成为共识时可反哺并演进标准。
论坛执行主席彭聪总结发言后,思辨环节告一段落。
此次论坛与会人员在激烈讨论中,围绕国产化软件:信创跨平台迁移与生态兼容性的挑战开展了深入思辨。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武汉分论坛承办,感谢参会嘉宾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