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与会成员合影
2024年12月8日,以“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融通之路—国产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发掘与培养”为题的技术论坛(编号:CCF-Yo-24-190)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成功举办。
近日教基厅函〔2024〕32号文明确:“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但是,目前如何落实的路径尚不明确,大中小学人工智能培养的衔接并不顺畅。故YOCSEF苏州组织本论坛开展讨论。论坛吸引了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局、昆山市科协、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中学、高新区实验中学等单位领导、高校专家和招生办以及各中小学校长等49位教育领域专家代表齐聚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有效促进了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为实现小中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衔接形成助力。

论坛开场介绍
论坛由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管委会主任吉伟开场,吉伟介绍了目前苏州大学在中小学结合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探索,也阐述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强调了本次论坛的政策背景与开展的必要性。
【引导发言一】
从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培养方式的角度,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进首先作“AI+x”与“X+ai”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引导发言,分享了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产化背景下AI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强调了从小学至大学的连贯性培养模式设计,并介绍了苏大的“AI+x”与“X+ai”的教育模式。王进强调了“AI+x”与“X+ai”是不同的,前者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后者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其他学科。此外,王进就大中小人工智能教育融通的师资与资源投入、培养体系创新、创新内驱力激发、目前苏大措施的成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分别做了介绍,为国产化背景下的AI创新潜质发掘与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王进分享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经验
【引导发言二】
从中小学生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培养方式的角度,江苏省青科协人工智能教育专委副主任委员马勇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理解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的引导发言。马勇首先介绍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和工作重点,强调了中小学阶段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提出教育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单一学段。马勇提出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课程标准空白、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强调了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目标导向的重要性。马勇的发言全面覆盖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多个方面,从政策解读到实践挑战,从教育理念到未来方向,也抛出了诸多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的基础。

为嘉宾马勇颁发感谢牌
【引导发言三】
从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培养的软件国产化角度,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部副部长&PMO主任苏州同元软控知识工程部副部长张宝坤作题为“国产软件崛起: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软件国产化替代及教育融合之路”的引导发言。张宝坤首先从国际背景出发,强调了贸易战后制裁对国内的影响和芯片“卡脖子”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布局国产算力单元和基础模型软件,而且一定要做大做精做早,以从小培养国产化环境下的人工智能人才。

张宝坤介绍国产化人才培养需求
【思辨话题一】
教基厅函〔2024〕32号文明确大中小学各阶段人工智能培养侧重不同。那面对不同年龄对象,各阶段真正的核心目标(主要驱动力)是什么?是科技素养、逻辑思维、升学证明、办学特色还是其他?
①人工智能潜质培养,应以应用为王: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徐正黄、苏州市第十中学副校长贾志坚、苏州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王涛等指出,教育目的是多样和复杂的,但基础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不会变,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在大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中,应该以符合国家需求和未来发展为核心。
②人工智能潜质培养,师生内驱力是核心:人大附中原副校长/昆山狄邦华曜学校校长蔡芳、苏州市密码管理局密码管理处副处长吴寅生、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小学部校长丁正梅、王进等则强调驱动力的定位是多层次的,包括学生的驱动力、家长的驱动力和学校的驱动力,应通过常态化教学评估手段来达成师生内驱力的提升。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1
【思辨话题二】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究竟是选拔教育为主,还是普及教育为主?在中小学阶段如何在校内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能更有利于后续大学阶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衔接。
①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教育为主:马勇、贾志坚等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应该更侧重于普及教育,以兴趣培养为导向,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人工智能领域,从而做出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选择。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要与中小学教育进行结合,使大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够衔接起来。
②人工智能教育,选拔教育为主: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梅平、苏州市密码管理局密码管理处副处长吴寅生等指出,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全国超过1300所本科高校中只有112所是211高校,对于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文化成绩仍是选拔过程中的主要考量因素。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从事人工智能领域,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性进行人工智能教育。
③两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顾建荣、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孙帅、江苏省蠡口实验小学校长曹志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副校长姜涛、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副校长郭建芬、花岗迎春小学代表何佳佳等认为,普及教育和选拔教育并不矛盾,普及教育做好了,选拔教育自然水到渠成。不同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应以普及为主,中学和高中则可以更注重拔尖和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普及教育和选拔教育应相辅相成、同步进行,通过普及教育发现并培养有潜质的学生。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2
【思辨话题三】
评价体系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保障和加速器,在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融通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评价学生人工智能创新素养?学生合作项目、竞赛、测评等,还有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
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顾建荣、西交利物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副教授李华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校长鲍志慧、苏州大学副教授晁平复、独墅湖创新区高校局创新教育部部长杨勇等讨论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强调了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和教育评价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内容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此外,与会人员也对当前人工智智能素养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一些乱象进行了探讨反思,认为这是评价体系单一化和结果导向所造成的。众人皆认可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中,评价不应仅关注模型的智能程度,而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创意、紧跟时代和产业需求的能力。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3
【论坛总结】
本次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融通之路论坛从教育目标、教育路线和教育评价三个维度组织了近50位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基本达成了人工智能大中小融通教育的三点共识:①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受学段、年龄、个体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该从社会、学校、个人多个层面去做个性化设计。②人工智能教育路线应走普及教育和选拔教育相辅相成之路,普及是选拔的基础、选拔是普及的成果。③人工智能教育评价要从多主体多层级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但要确保教育公平和为国育才导向。本次的论坛为后续长三角区域各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之间的融通合作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国产化背景下大中小学协同培养高质量人工智能储备人才构筑了共同联盟。
撰稿:徐峰磊、孙高飞
审核:晁平复、鄢兴雨
记录及编辑:张露瑶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组织机构:CCF YOCSEF苏州学术委员会
支持单位: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苏州科技大学
时 间: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下午13:30
地 点: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苏州市吴江区久泳西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