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武汉举办“虚拟现实背景下MR交互技术临界点与生态博弈” 技术论坛
2025-09-23 阅读量:2 小字

2025 年 9 月 13 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 武汉分论坛倾力组织的 “虚拟现实背景下 MR 交互技术临界点与生态博弈” 技术论坛,在武汉光谷国际新发展中心圆满召开。这场聚焦混合现实(MR)领域前沿的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学术界、企业界的六十余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 MR 技术发展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由 CCF YOCSEF 武汉 AC 委员蔡佩桥、许俊林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汇聚了多地学术组织核心力量。与会嘉宾阵容亮眼,包括 CCF YOCSEF 哈尔滨主席玄世昌、YOCSEF 沈阳 AC 委员冉金川、CCF 教育专委执委及长沙监委周尧,以及 CCF YOCSEF 武汉主席彭聪、副主席钟忺、周凤等业内资深代表,为论坛注入了多元且专业的视角。

当前,全球 VR/MR 产业正迈入关键发展期,技术竞争与生态布局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我国《虚拟现实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已明确将自然交互列为六大重点攻关方向,欧盟亦斥资 23 亿欧元推进神经拟真交互技术研发,中美欧在交互标准制定与生态规则构建层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行业背景下,MR 产业面临的 “交互范式困局”“生态开放悖论”“效能死亡三角” 三大技术临界点,成为本次论坛的核心研讨议题,直击产业发展痛点。

为精准把脉行业难题,论坛特别邀请四位深耕 MR 领域的资深人士担任引导嘉宾,分别是沈阳金冉科技有限公司 CEO 冉金川、万有引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贾韬、武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方浩教授、北京道航寰宇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田宇航,他们从企业实践、技术研发、学术研究等不同维度,为议题讨论奠定专业基础。

在思辨环节,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前院长胡瑞敏教授、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何发智教授、蔡贤涛教授等学界权威专家悉数参与,与企业代表、行业从业者展开热烈交流。现场气氛活跃,不同机构、不同专业背景的与会者围绕 MR 交互技术的当前瓶颈、突破路径及生态构建策略各抒己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为推动我国 MR 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完善产业生态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参考。

新闻稿1

新闻稿2

在 “虚拟现实背景下 MR 交互技术临界点与生态博弈” 技术论坛的引导嘉宾发言环节,来自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四位资深专家轮番登场,从应用实践、技术研发、底层架构等多个维度,分享 MR(混合现实)交互技术的前沿成果与创新思路,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作为企业实践领域的代表,沈阳金冉科技有限公司 CEO 冉金川以《MR 自然交互赋能情境化与探究式学习引导发言》为题展开分享。他结合自身深耕 MR 行业的经验,详细剖析了 MR 技术在沉浸感、交互性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并通过中小学 MR 科普实验课程等实际落地案例,直观展现了 MR 技术如何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情境化、探究式学习提供全新支撑,让在场嘉宾清晰看到 MR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方浩则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以《面向注意力训练的虚拟现实眼控交互范式》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聚焦 MR 技术在眼动领域的应用场景,系统阐述了眼控交互技术的原理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在注意力训练等细分领域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为 MR 交互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精细化应用提供了学术参考。

深耕 MR 底层技术研发的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贾韬,带来《一站式空间计算芯片:从低延迟高清 VST 到手眼交互虚实融合》主题分享。他围绕 MR 技术的底层架构展开深入讲解,重点剖析了空间计算芯片在实现低延迟高清 VST(视频透视)、推动手眼交互虚实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揭秘了 MR 设备实现流畅交互体验的技术内核,为行业突破底层技术瓶颈提供了方向借鉴。

北京道航赛宇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田宇航则聚焦产业落地痛点,以《以零代码可视化技术突破 MR 交互内容开发效率瓶颈的实践路径》为题发言。他直指当前 MR 交互内容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的行业难题,详细介绍了零代码可视化技术如何简化开发流程、降低技术门槛,通过实际案例印证该技术在提升 MR 应用开发效率中的显著作用,为推动 MR 产业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位嘉宾的分享覆盖 MR 技术从底层架构到行业应用、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现场研讨 MR 技术的突破方向与生态构建奠定了扎实基础。  

新闻稿3

新闻稿4

新闻稿5

新闻稿6

在 “虚拟现实背景下 MR 交互技术临界点与生态博弈” 技术论坛引导报告环节顺利结束后,论坛随即进入聚焦产业痛点的思辨环节。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代表围绕 “算法与材料的边界突破”“端云协同的效能分配”“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平衡” 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以多元视角碰撞出破解 MR 产业发展难题的智慧火花。

议题一:算法优化 VS 物理极限 共探技术突破 “协同路径”

“计算技术能否突破材料约束?” 这一议题率先引发全场热议。与会专家普遍摒弃 “非此即彼” 的对立思维,认为算法优化与材料约束是 “相互拉扯又彼此成就” 的共生关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前院长胡瑞敏教授、该院蔡贤涛教授共同指出,二者本质是 “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 算法的落地依赖材料提供的硬件基础,而材料性能遭遇的瓶颈,又会反向倒逼算法寻求技术突破,形成 “问题驱动创新” 的良性循环。

辩论中,“算法派” 代表聚焦技术优化的潜力空间。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贾韬直指 VR/AR 设备 “晕眩痛点”,提出 “延迟压缩解决方案”:“设备引发不适,核心是算法响应滞后、多感官匹配不精准,若能通过算法优化将延迟降至 10 毫秒以内,晕眩问题将大幅缓解。”CCF YOCSEF 武汉主席彭聪则强调 AI 技术的赋能价值,认为 AI 辅助渲染、预测技术可进一步提升设备交互体验,为算法突破提供新方向。

“材料派” 专家则直面物理极限的客观挑战,强调硬件革新的不可替代性。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方浩教授与 CCF YOCSEF 哈尔滨主席玄世昌达成共识:“设备重量是当前 MR 硬件的‘硬伤’,现有头盔佩戴久了易引发不适,这无法仅靠算法解决,必须用碳纤维、钛合金等轻量化材料实现硬件‘减负’。”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教授以 “点云扫描鞋子” 为喻,生动阐释核心观点:“再密集的数据,也难完美还原人体脚部的圆润曲线,部分物理特性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算法百分百模拟。”

新闻稿7


议题二:端云协同架构 动态权衡 “急事” “大事”

围绕 “边缘算力与中心云的效能博弈谁优先”,专家们一致认为,二者不存在绝对最优解,关键在于 “贴合场景的动态调度”。胡瑞敏教授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何发智教授共同总结核心逻辑:“端云协同与任务需求、应用场景、成本控制强相关,核心是明确‘用户到底要什么’。”

经过深入研讨,现场形成共识性解决方案:聪明的端云架构应实现 “分工协作”—— 让边缘算力聚焦 “急事”,凭借低延迟优势处理实时交互、即时响应类任务;让中心云承担 “大事”,依托高算力特性完成大数据分析、复杂渲染等重负荷工作。而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在于通过强化学习算法等技术进行动态任务分配,“就像指挥家协调乐团,让每个‘乐器’在最合适的时机发挥作用”。

新闻稿8

议题三:动态效能标准化 构建 “分层协作” 平衡体系

针对 “通用协议与场景定制化的矛盾如何平衡”,专家们打破 “二选一” 思维,提出 “分层协作、动态调节” 的互补方案。与会者一致认为,二者的核心矛盾在于 “效率” 与 “适配” 的诉求差异:通用协议提供基础通信框架,保障跨系统交互的稳定性、兼容性,可降低开发成本;但工业数字孪生、文旅体验等场景的定制化需求,又需要灵活应对实时性、数据格式等特殊要求,完全定制化则会导致生态碎片化、维护成本飙升。

基于这一矛盾,现场明确 “平衡路径”——“核心标准化 + 外围场景化”。具体而言,基础层需强制统一通信协议底层,确保数据可解析、能互通;应用层则允许灵活扩展,业务数据字段(如工业设备参数、文旅内容)可按场景定制,通过 “保留字段”“扩展元数据” 实现适配。沈阳金冉科技有限公司 CEO 冉金川以 “教育 + 文旅” 场景举例:“教育题库需标准化统一 API 接口,保障资源互通;但文旅 AR 导览内容要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场景的体验需求。”

整场思辨环节聚焦 MR 产业发展的核心堵点,通过多视角碰撞形成一系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共识,为推动 MR 技术突破、完善产业生态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

新闻稿9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 “虚拟现实背景下 MR 交互技术临界点与生态博弈” 技术论坛,在与会嘉宾的热烈研讨与思想碰撞中圆满落幕。论坛聚焦 MR(混合现实)产业发展核心痛点,形成三大关键共识,为行业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提供清晰路径,现场参会人员共同合影留念,定格这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盛会。

经过多轮思辨与交流,论坛凝练出关于 MR 技术发展的三大核心共识,以通俗生动的表述明晰突破方向:

其一,算法与材料:“搭伙过日子” 的协同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二者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如同 “大脑与身体” 的紧密搭档 —— 算法好比 “大脑”,负责提升设备反应速度;材料恰似 “身体”,决定设备轻便程度。唯有让两者高效配合,才能实现AR/VR 设备 “轻便耐用、反应敏捷” 的目标。

其二,端云协同:“按需分工” 的效能逻辑。针对 “算力分配” 争议,论坛明确 “谁适合干啥就干啥” 的原则:本地终端(端)聚焦 “急活、轻活”,如眼球转动追踪、手势识别等需瞬间响应(延迟<5ms)的任务,避免依赖云端 “远程指挥”;云端则承接 “重活、大活”,凭借强大算力处理高清渲染、复杂模型计算等非实时任务,兼顾效能与体验。

其三,标准化与定制化:“基础交规 + 自由发挥” 的平衡策略。通用标准如同 “交通规则”,统一数据格式、安全协议等基础要求,避免不同厂商设备 “互不兼容”;场景定制则类似 “不同车型专用道”,根据行业特性灵活适配 —— 教育、医疗场景需高精度(误差<1cm),文旅场景则可侧重 AR 特效等个性化体验。

基于三大共识,论坛进一步明确 MR 技术突破的 “三头并进” 路径:以算法优化弥补材料性能不足(如通过预测渲染降低延迟),按应用场景动态分配端云算力(急事本地处理、重活交由云端),采用 “基础统一、高级放开” 的分层协议设计。

这一系列路径的最终目标清晰明确:推动 MR 设备实现 “更轻便、反应更快、成本更低” 的突破,同时满足各行业的灵活适配需求,加速 MR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产业应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灵智妙境、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福建省天维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立诺软件有限公司、光谷新发展国际中心共同参与策划与会务组织,为这场产学研交流搭建了高效平台。

CCF YOCSEF 武汉分论坛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携手其他 YOCSEF 同仁,持续推动 MR 领域的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为我国混合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热门动态
2025-09-22
2025年9月2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
2025-09-04
1、YOCSEF保定分论坛建设相关活动【活动名称】第一次论坛筹备会...
2025-08-10
2025年8月3日,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 “学术精英发现行”系列...
2025-08-10
2025年8月3日,CCF YOCSEF合肥成功举办 “学术精英发现行”系列...
2025-07-08
2025年6月28日下午,CCF YOCSEF合肥分论坛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第...
2025-07-08
2025年6月28日下午,CCF YOCSEF合肥分论坛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第...
2025-07-07
1、YOCSEF保定分论坛建设相关活动【活动名称】YOCSEF保定2025-20...
2025-06-30
2025年6月29日上午,CCF YOCSEF保定于在保定市慕湖大厦二楼会议...
2025-06-30
2025年6月2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6-30
     2025 年 6 月 1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
2025-06-30
     2025 年 6 月 1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
2025-05-29
2025年5月28日上午,CCF YOCSEF保定分论坛举办“走进天融信雄安...
2025-05-18
2025年5月1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5-18
2025年5月1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5-13
2025 年 5 月 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行” 系...
2025-05-13
2025 年 5 月 8 日下午,CCF YOCSEF 合肥 “学术精英发现行” 系...
2025-05-13
2025年5月11日下午,CCF YOCSEF 保定在举办固本强基·蓄势突破clu...
2025-04-23
2025年4月23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YOCSEF保定、CCF...
2025-03-30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预报名于10月9日启动,其中通过梳理25...
2025-03-17
YOCSEF保定分论坛举办开春CLUB活动:共同擘画年度工作蓝图2025年...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