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CCF YOCSEF兰州观点论坛在甘肃省密码与信创产教融合发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医工融合的三重困局:从表象到机制的深度协作挑战”为主题,旨在探索更能体现协作价值与长期创新潜力的科研评价机制。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林子暄、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林强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赵莲萍作为引导嘉宾,兰州财经大学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何江萍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生命健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沛洋副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主任医师刘光耀作为特邀嘉宾。CCF YOCSEF兰州AC委员及来自兰州高校、企业的研究人员等3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CCF YOCSEF兰州2025-2026年度AC主席郑炜豪和AC委员席悦共同主持。
论坛伊始,执行主席介绍,医工融合在跨学科科研中日益重要,但“交叉学科”常停留在形式层面,深度协作与知识整合难以实现。学科语言、研究逻辑与目标差异,使合作中的角色认同、资源分配与创新评价存在明显矛盾。本论坛聚焦医工融合的核心困局,剖析协作机制、方法整合与激励体系的挑战,探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与方法的真正融合,并探索更能反映协作价值与长期创新潜力的科研评价机制,为跨学科合作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与实践参考。
【引导发言】
林子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指出中外在医工交叉研究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外通常以大型项目为依托,形成分工明确、持续协作的多核心团队,工程团队作为关键组成部分深度融入科研与转化全过程;而国内目前多以课题组为单位,规模较小,工程团队更多扮演技术方案提供者角色,在数据标准化与多中心协作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她强调,高质量合作需在项目初期明确各方贡献与署名规则,兼顾临床与工程双方诉求,以实现持久、深入且互惠的协作。同时,她呼吁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从制度与评价体系层面进一步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资源整合,以充分发挥中国在大数据与多中心研究中的潜在优势。
林强(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指出,在医工融合从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医学影像虽已从传统解剖影像发展至功能影像,可更早发现分子层面病变,但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中的应用仍受限于数据量不足、样本质量参差不齐及多中心数据差异显著。此外,现有模型在分类、分割等任务中表现良好,但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与可解释性仍有待提升。知识融入模型虽能增强性能,却面临如何有效、动态结合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影像科在临床决策中多处于辅助地位,限制了技术转化的影响力。未来,推动优秀算法与国产医疗设备集成,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多中心数据标准化,是实现医工融合真正落地、提升临床价值的关键路径。
赵莲萍(甘肃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作为兼具放射影像学导师与信息工程学院行业导师双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当前医工交叉人才培养仍处于“相加”而非“相融”的阶段。在放射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虽积极引入工科技术,但学生跨领域学习效率有限,临床数据收集与纵向随访也面临现实困难。她认为,要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必须推动导师组共同指导、课题共选、过程共管,并建立跨单位轮转机制,让学生深入彼此领域。同时,合作初期即应明确成果共享与贡献认定机制,以激发持续协作动力。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融合式培养平台并完善跨学科评价体系,才能让医工交叉真正服务于临床,推动如糖尿病脑健康评估等创新应用走进体检常规,实现科研与医疗价值的双赢。
【思辨环节】
在思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三个议题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
议题一:为何“医工交叉”常流于形式,而难以实现真正的深度融合?
与会专家从多维度剖析了医工交叉难以深度融合的原因。大家普遍认为,当前合作多停留在“医生提需求、工科供技术”的浅层工具对接模式,成果多以论文为导向,缺乏实际落地潜力与临床价值。其背后原因包括:医学与工程学领域存在显著的思维差异与沟通壁垒——医生关注病理机制与临床可解释性,工程师则更侧重模型准确率与技术指标;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项目考核机制与学科培养方案均倾向于短期、可量化成果,缺乏鼓励深度融合与价值共创的制度设计。此外,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与人才评价中面临专业认同困境,反映出体系性支撑的不足。为推动医工交叉从“形式结合”走向“实质融合”,专家建议从制度层面进行革新,包括设立跨学科共同定义问题的协作流程、推动以真实临床需求和产业落地为目标的长期项目布局、探索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鼓励深度合作与成果转化的评价与资助体系。
议题二:跨学科研究中,跨领域知识与方法融合的核心障碍何在,应如何实现真正的融合创新?
与会专家结合医学与工程领域的合作实践,深入探讨了跨领域知识与方法融合的核心障碍及实现路径。大家一致认为,核心障碍主要体现在认知差异、知识体系不对等、合作机制不顺畅以及评价与激励体系不匹配等方面。例如,医学与工程人员在问题识别与解决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合作初期沟通困难;数据壁垒、技术落地难、项目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也制约了深度融合。为实现真正的融合创新,专家建议加强多层次的交流互动,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机制,推动“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团队中引入具备跨领域理解能力的“翻译者”角色。同时,有必要构建学校、医院与企业三方协同的创新生态,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同立项、人才双聘等形式,打破机构壁垒,形成持续、互信、目标清晰的合作流程。部分专家还指出,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设立专职协调岗位或专项基金,以支持长期、深入的交叉研究,从而推动医工融合从“项目合作”走向“体系化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的双赢。
议题三:要实现医工融合的深度协同,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应如何重构,以支持长期稳定的跨学科创新?
围绕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的重构,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当前以论文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跨学科合作的长周期、多元化特点,亟需建立更注重实际贡献与长期价值的评估方式。专家建议,评价机制应实现多元化,纳入专利、产品、指南、关键技术等多种成果形式,并探索以共同第一作者、贡献权重分配等方式合理体现合作者的实际投入。同时,应适当延长考核周期,采取“滚动资助”等模式支持持续性研究,减少短期考核对长期创新的干扰。在激励层面,需加强绩效与资源保障,提高科研奖励比例,并探索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团队内生活力。此外,可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对技术应用价值的认可,推动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研生态。科研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能够支持真问题、长周期、高协同的创新环境,真正实现医工融合从“形式合作”走向“价值共创”。
【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深入剖析了医工融合从“形式交叉”走向“实质协同”所面临的三重困局——机制壁垒、知识鸿沟与评价滞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破解困局需推动制度性变革:建立以临床真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机制,构建跨学科、多导师的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科研评价体系,认可多元成果与长期价值。唯有打破学科与机构藩篱,构建共融、共担、共享的协作生态,才能实现医工交叉从“相加”到“相融”的跃迁,最终成就具有持续创新力与临床影响力的深度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