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流失何以破局?生成式AI能做什么? CCF YOCSEF沈阳热议东北高校教学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之策
2025-11-23 阅读量:0 小字


    2025年10月1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沈阳分论坛在沈阳华强诺华廷酒店举办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变革:东北高校师资流失困境的破局之路”的观点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沈阳承办,并得到百度公司的大力支持。论坛由CCF YOCSEF沈阳学术秘书冯智伟与YOCSEF沈阳AC樊迪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编号:CCF-Yo-24-043。

1


此次论坛面向高校师生与产教融合伙伴,围绕东北高校“师资流失—教学超载—质量滑坡”的恶性循环展开集中讨论,并就生成式AI在教学全链路的应用边界、治理机制与落地路径进行了系统研讨,最终凝练并输出以下共识:

对于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师资流失与人才短缺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师资待遇不高,吸引力不足。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和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 社会普遍认知中,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相对较差。

2. 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同步,部分专业过时或供过于求。
  • 教育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学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人才流失。

3. 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挑战

  • AI技术虽能辅助教学,但在情感交流、个性化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
  • 教师对于AI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影响了AI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 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教学同质化,削弱师生互动。

如何解决当前困局: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行业。
  • 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优化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

  •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 引入个性化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合理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

  • 加强教师对AI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其应用能力。
  • 探索AI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如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等。
  • 注重AI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避免过度依赖。

达成以下核心目标共识:

  • 以教师为中心、AI为助力 ——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AI是教学的放大器,而非替代者。
  • 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为方向 —— 推动AI支持下的因材施教,实现学习路径与能力培养的精准匹配。
  • 以科研为支撑、创新为驱动 —— 构建“科研–教学–产业”联动机制,让AI成为教育创新的生产力。
  • 以伦理为底线、安全为前提 —— 建立教育AI伦理红线与安全机制,保障数据可信与决策公正。
  • 以区域为抓手、共建为模式 —— 推动东北等地区形成AI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带动区域教育振兴与人才回流。

01 开场

论坛伊始,执行主席樊迪对东北高校师资流失的现象及其背景进行了深入阐述,强调这一问题对东北高校教育的深远影响,且其解决迫在眉睫。随后,樊迪向与会嘉宾介绍CCF YOCSEF沈阳的文化底蕴和论坛特色,强调自由平等、冷静思辨的文化理念。接着论坛执行冯智伟和樊迪介绍了与会嘉宾并主持后续议程。

2

02 引导发言:思想交锋,聚焦可操作性

论坛引导发言环节,三位专家分别从国际视野、技术研究、产业实践角度,分享AI与高等教育融合的趋势、方法与案例,为后续思辨提供方向。

闵革勇(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高性能计算与网络实验室主任):分享国际视角下AI与高等教育协同演进趋势,强调在课程结构与组织治理层面匹配“AI原生”能力框架的重要性。

3

4


闵革勇指出,生成式AI与传统AI的核心差异是从“被动工具”转向“主动创造者”,可广泛激发教学兴趣。但其准确性不足、隐私安全风险、伦理滥用等局限仍需引起警惕。他认为,生成式AI将推动高等教育三大变革:一是教学方式从“知识输出”转向“思维引导”;二是人才培养方向聚焦“未来核心技能”;三是科研范式的智能化转型。针对师生应对策略,他建议:需积极拥抱AI,推动教学创新与持续学习,主动适配“AI原生”的课程结构与组织治理框架。

刘志(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教授):结合视频网络传输与移动边缘计算研究,提出以低时延与韧性为约束的教学工具链设计思路。


5

6


刘志结合自身在视频网络传输与移动边缘计算的研究,提出“以低时延与韧性为约束的教学工具链设计思路”,并分享AIGC与视频生成的初探成果——当前AI在高质量内容生成、情感表达、真实感还原等方面仍存挑战,需完善质量评估方法、保障安全隐私,探索轻量化技术与新型通信方式的应用。谈及AI与教育的结合,他指出:AI可辅助分析学生兴趣趋势、通过数字人丰富线上教学内容,但需警惕两大问题:一是学生难以判断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需加强“辨别能力”培养;二是学生对AI的高度依赖可能削弱自主思考,且AI“立场薄弱”的特点与科研“立场坚定、结论准确”的要求存在矛盾。他同时抛出核心疑问:“教育的核心是否需要因AI而转变?”

孙健欣(百度高校合作部高级经理):以东北三省与山东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给出课程共建、开发者生态就业链路的闭环路径。

8

7

孙健欣从产业需求出发,指出大模型时代对“交叉性AI人才”的迫切需求——需同时掌握业务、工程与算法能力,且人才培养需覆盖从普通开发者到CTO工程师的多层次目标。他以东北三省与山东的校企合作实践为例,分享百度的落地路径:一是与高校共建课程体系、定制培养方案,定向输送AI人才;二是举办人工智能技术竞赛,发掘优质人才;三是联合高校打造“菁英班”,通过“课程-项目-就业”的闭环,实现“以做促学、以研促教”,为缓解师资短缺、提升教学实践价值提供产业支撑。

03 思辨环节:聚焦问题本质与生成式AI边界

思辨一:东北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短板是什么?师资流失仅是表象,其背后是否涉及制度激励、资源分配或区域发展失衡?

9

与会嘉宾围绕东北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短板展开探讨,聚焦师资流失是否仅为表面现象,深入剖析其背后是否涉及制度激励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或区域发展失衡等深层因素。嘉宾们提出,东北高校存在南方高校挖人、本地高校互挖的情况,经济差异是重要原因,但东北也有生活成本低、特色学科等优势;同时,岗位分类评价不完善、校地资源联动弱、编制紧张、入职配套不足等制度与资源问题影响人才留存,且需重视现有人才培育与区域优势宣传,还可通过优化生源筛选、强化导师吸引力等方式改善现状,此外学生就业倾向与产教融合情况也被纳入讨论。

针对议题一,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优化生源筛选与准入机制、强化导师沟通与吸引力建设、创新信息获取与经验共享渠道等方面。

思辨二:生成式AI在东北教育中可以支撑哪些环节(如:课程辅助、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生成)?哪些关键教育功能(如学术指导、科研创新、价值观塑造)仍无法替代?从实际应用来看,AI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其提升教育质量的上限在哪里?是否会演变出新的教学形态?

10

与会嘉宾围绕生成式AI在东北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其可支撑的课程辅助、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生成等环节,明确学术指导、科研创新、价值观塑造及师生情感与精神激励等无法替代的关键教育功能,分析AI在缓解师资短缺、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实际作用与上限,以及是否会演变出新教学形态。嘉宾指出,AI可助力教学全链路但需教师投入精力改革,且仅能替代照本宣科型教师,同时提及东北高校专业缩减、招生不足等危机,以及AI在因材施教方面的潜力,还探讨了学生对AI的依赖与辨别能力培养问题,强调师生需掌握AI使用方法以实现人机协同教育。

针对议题二,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优化生源筛选与准入机制、强化导师沟通与吸引力建设、创新信息获取与经验共享渠道等方面。

思辨三:是否存在“AI依赖症”风险?过度依赖技术是否可能导致教学同质化或削弱师生互动?


11

与会嘉宾聚焦东北教育领域是否存在“AI依赖症”风险,探讨过度依赖技术是否可能导致教学同质化或削弱师生互动。嘉宾认为,学生作业、报告中AI痕迹过重导致真实性难辨,可能削弱学生自主认知能力,AI生成内容趋同性或引发教学同质化,还可能影响师生情感联结;但也有观点认为依赖是技术发展常态,关键在于提升师生对AI的辨别能力,需向教师普及AI原理与局限,应聚焦AI赋能教师,让其承担非情感类辅助工作,以实现AI与教育的良性融合,避免过度依赖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议题三,嘉宾建议可以总结为优化生源筛选与准入机制、强化导师沟通与吸引力建设、创新信息获取与经验共享渠道等方面。

12

04 论坛总结:共识转化为行动

CCF YOCSEF沈阳学术秘书冯智伟总结道:东北高校正面临“师资流失—教学超载”的系统性挑战。共识有三:一是以机制重塑+技术赋能双轮驱动;二是以课程刚性供给、教师负荷治理、教学质量评估三链并进;三是生成式AI坚持可解释、可评估、可落地,防止形式主义。

13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应以制度重塑技术赋能双轮驱动,逐步走出“师资流失—教学超载—质量滑坡”的负循环,构建可信、韧性与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新生态。


热门动态
2025-09-29
承担社会责任 提升成员能力2025年9月6日,CCF YOCSEF合肥顺利举...
2025-09-29
2025年7月12日,CCF YOCSEF 合肥成功举办技术论坛“车间物理定律...
2025-07-08
2025年6月28日下午,CCF YOCSEF合肥分论坛第十五届学术委员会第...
2024-08-27
2024年8月3日,CCF YOCSEF合肥顺利举办技术论坛“从基座模型到终...
2023-05-05
AI为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帮助领域学者发现新的知识、...
2023-03-24
2023年3月18日,CCF YOCSEF成都在四川省成都市五岳宫街28号成都...
2023-03-02
近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2023-01-12
2023年1月7日-8日,CCF YOCSEF成都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
2022-11-13
CCF YOCSEF成都成功举办“当行为数据分析遇上云边智能”技术论坛...
2022-1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
2022-08-25
2022年8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
2022-08-16
2022年8月13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成...
2022-08-16
   7月25日,由CCF主办、YOCSEF深圳承办,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2025-10-28
2025年9月27日,CCF YOCSEF合肥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技术论坛“...
2025-04-07
CCF YOCSEF 总部于2025年3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办了观点论坛:“下一次人工智能寒冬:杞人忧天还是先见之明?”
2025-01-17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用于辅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
2025-01-14
2025年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
2025-01-13
AI for Science:探索人工智能重塑科学研究之路AI 会改变现有科...
2024-12-06
在信息技术的时代浪潮中,程序设计竞赛与训练成为培育创...
2024-10-24
2024年10月19日上午,CCF YOCSE昆明“AI技术如何赋能云南高原特...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