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规律:但凡涉及革命性的新兴产品,自出现起,便自带发展瓶颈,代表着未来出行方式的自由汽车同样如此。智能汽车主要是汽车的中控系统具有半自动化功能,它能够在接受并确认指令以后自主决定如何去执行指令,其能实时联网,接受云系统的指导和支持。然而,伴随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信息开放带来的问题已逐渐显现,尤其是2021年特斯拉车展维权行动,掀开了智能汽车安全隐患的一角,智能汽车发展的瓶颈在哪?
2021年11月21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长春分论坛AC、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承办的“智能汽车发展,瓶颈何在?”观点论坛在线上举办(论坛编号:CCF-YO-21-CC-2FT)。
吉林大学教授王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祁帅、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柏庆文作为报告嘉宾,吉林省公安厅交管局警务技术二级主任李健、吉林大学教授周柚、吉林大学教授李志慧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论坛。全国CCF YOCSEF成员以及企业界、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等线上嘉宾共7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由CCF YOCSEF长春副主席、长春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刘铭和CCF YOCSEF长春AC委员、吉林省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媛媛作为执行主席共同主持。线上执行主席为CCF YOCSEF长春AC委员、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昕。
嘉宾王健博士以“车联网应用和测试技术”为题,从车联网应用技术,和车联网测试技术两方面进行了介绍。王建博士为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软件学院副院长;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特聘高级专家,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聘高级专家,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重庆)示范区开放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北方)示范区开放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广州)示范区开放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对车联网技术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他的分析,指出了在技术上车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来自安全方面。
第二位报告嘉宾祁帅为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架构师,代表东软担任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SAC/TC114/SC34)网联功能与应用工作组、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工作组专家成员。他的报告题目为“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发展路径探索——赋能智慧交通运营管理”。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动驾驶破局之路——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网联汽车发展瓶颈——信息安全探索实践、车路协同信息安全发展路径探索——赋能智慧交通运营管理。
第三位报告嘉宾柏庆文做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报告”。柏庆文作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现况与发展趋势非常了解,他对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等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思辨讨论环节,议题分别为:
1.特斯拉安全吗?智能电动汽车安全吗?
2.智能汽车的功能安全和车联网信息安全,哪个面临隐患更大?
吉林省公安厅交管局警务技术二级主任李健,阐述了关于特斯拉和智能电动车的看法:特斯拉从交警系统来看,安全性有待思考。其信息核心不在国内,所有采集的数据都是核心状态数据。从管理来讲,某些办公区域不适宜特斯拉汽车进入。总体来说,特斯拉汽车对信息安全是有影响的。此外,智能汽车对安全性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其相关的数据信息应当设有报备和积累机制。可见其行驶安全相对较高,但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待深入推进。
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柚表达了自己对议题的看法:特斯拉从技术角度来看,具有行业领先性,其安全性较好,但在自主可控方面,还需要深入思考和长期系统化的思考。从未来看,要从研发开始,构建自主可控体系。总体而言,智能驾驶的未来是更安全的,有前景的。针对安全隐患方面而言,从个体角度来看,安全性是首要的。从车联网的整体方面看来,信息安全值得更多的思考,存在信息安全的需求,隐患也是更大的。
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程超:特斯拉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技术来看,其属于行业标杆产品,各方面安全性表现较好。但从信息安全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自主可控方面的隐患。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相比燃油车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场景中,电动汽车能否应对实际挑战,还存在疑问,恐怕无法代替人类的行为。从软件方面,电动汽车的软件系统是否可靠还有待提升。电动汽车的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电磁兼容。从潜在信息安全攻击来看,是更大的隐患,要在设计过程中深入考虑功能安全的同时,将信息安全纳入,并且要有前瞻性。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李志慧:对于车辆安全本身来看,属于交通安全的分支之一。车辆是交通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其安全是相对的,有不同的视角和感受。特斯拉的安全,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在讨论安全性方面,要综合思考多种复杂因素条件下来进行分析。特斯拉产品在全工况条件下,尚存在限制,还有很长的进步路径,目前还属于辅助驾驶。其在技术方面,可能存在单项技术的先进性。从整体系统来看,安全性要结合交通系统的视角,车辆要符合系统整体运行的要求。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是智能汽车安全的两翼,相辅相成,要在不同场景下来考量。智能汽车的功能安全要稳定,在此基础上才有讨论安全的意义,即进而谈论思考信息安全,否则是偏废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一个广泛长期的话题,面临的情况是多样的。对于未来交通系统来说,智能车辆的安全和信息安全是相辅相成的,要协同考虑、同步推进,不应只是从功能安全出发。
CCF YOCSEF保定副主席耿超针对议题发表观点:从功能角度来看,以后的车辆发展会越来越好的,但从信息安全角度来看,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汽车相对于手机来说,其包含的功能和复杂度以及涉及的信息会更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广泛的思考和设计。
CCF YOCSEF长春现任主席、长春理工大学教授李华发表观点:关于平行驾驶,其是一种数字孪生技术,其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建立连结,实现虚实联动支撑预测。在此种情况,7秒钟的时间是否能够支撑现实需求中的安全辅助,对于特斯拉的信息安全来说,认为其存在风险,但从技术角度来说,特斯拉的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之前看过一例报道,特斯拉车主在开启自动驾驶情况下,未能识别出高速公路上的大挂货车,导致事故。由此可见,不能将汽车安全全部寄托在汽车的功能安全上。
CCF YOCSEF南京AC委员、江苏拓邮信息智能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邮电大学刘天亮副教授:车辆安全超越自身载体的功能安全,还涉及到与交通系统其他要素的安全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安全。单车的安全要结合全系统的安全整体来看,是体系化的思考,需要持续探讨。安全的进化过程是智能汽车的进化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CCF长春分部主席、吉林大学大数据和网络管理中心主任教授车翔久发表观点:汽车的信息安全,其在交通系统中存在实时性要求,需要有很好的容错性、可控性。对于安全的思考要有柔性思维,灵活看待。
CCF YOCSEF长春AC、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副院长徐大伟:根据个人了解,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还存在隐患,电动汽车的保险费用相对较高,可见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前段时间,在北京已经开始了自动驾驶的验证示范应用,其将车辆传感、设施传感等进行了结合,具有一定的前景和潜力。从个人使用体验来看,智能汽车的应用体验是很好的,前景值得期待。围绕特斯拉,信息安全确实引发了思考,也带有了对各个领域信息安全的思考,用户对于信息安全的考虑还有待提高。
CCF YOCSEF长春AC、吉林海诚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王福德:汽车的功能性安全是不需要担忧的,因为这些车辆已经通过了出厂校验,符合国家标准,也有消费者的口碑。对于信息安全,车联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涉及到多个领域、技术、系统的结合协同推进,共同打造整体层面的智能汽车安全。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柏庆文:从一汽集团来看,围绕智能汽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需求,目前开展软硬件层面的合作,主要集中与相关行业的领先企业建立合作,需要合作企业具有行业领先性。在算法等创新类型方面,其在硬件之外,关于服务建设提升,广泛面向各个层面,包括企业、个人等,可以和各方面建立合作。后者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实现提升。对于特斯拉采用视觉方式,经济性是一方面的考虑。此外,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其较长的周期内(48个月),需要有系统化的考虑,也是经过思考的,其在产品定义时,已经有所考虑。特斯拉的安全性,从整车厂的角度来看,刹车性能可能与其开发过程中情况有关,产品的研发、设计、试验等存在缺陷和问题,可见新兴车企缺乏传统车厂具有的经验和基础,在功能安全角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增加人员、团队、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个人对新兴汽车的功能安全存在一定的担忧。在信息安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联合投入,需要系统化的思考和推进。
南京邮电大学刘文:针对特斯拉安全性,很难用安全与不安全来定论。安全的考虑要考量车的使用领域和场景。针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围绕安全对于攻击的应对很重要,安全是要融合多方面因素构建而成。车辆的行驶不仅是简单的场景中的行走和停止,还涉及到290多个维度的数据融合,需要有分区、分级的系统化层面来考虑,超越单车安全和联网安全,要有综合立体的思路。
最后CCF YOCSEF长春分论坛主席李华对嘉宾致谢并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长春是一座汽车城,智能汽车的发展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在目前从技术角度来看,智能汽车尚存在限制,还有很长的进步路径,目前还属于辅助驾驶。从安全角度分析,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是智能汽车安全的两翼,相辅相成,要在不同场景下来考量。对于未来交通系统来说,智能车辆的安全和信息安全是相辅相成的,要协同考虑、同步推进。
此次有关智能交通发展瓶颈的论坛圆满结束,感谢在会的所有人员,本次论坛参与讨论的还有众多嘉宾,感谢各地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积极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