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吉林省是我国中成药的主要制药基地,拥有多家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多所从事生物制药相关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吉林省在生物制药、疫苗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药品监管监督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但是吉林省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无论是药物研发水平和效率,还是生产加工销售体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吉林省制药产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而,尽管长春近期突发新冠疫情,目前正是非常艰难的时期,但疫情并不能阻挡YOCSEF长春分论坛AC承担社会责任、就这一重要话题进行思辨并发出专业声音的热情。经过仔细筹备,技术论坛“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吉林省传统制药技术转型与落地?”于2022年4月10日下午在线举办。
论坛邀请了该领域多位资深专家,为人工智能促进吉林省制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本次论坛由YOCSEF长春候任副主席、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白天和YOCSEF长春AC委员、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晗共同担任执行主席,YOCSEF长春AC委员、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毕春光作为在线主席,线上同步发布论坛观点。论坛由CCF YOCCSEF长春分论坛AC承办,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协办,吸引了CCF YOCSEF各分论坛AC成员以及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嘉宾共140余人线上参加。
论坛上CCF YOCSEF总部AC委员、候任副主席贺瑞君介绍了CCF YOCSEF文化,也强调了讨论AI+制药的必要性。执行主席白天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和论坛讨论规则。
此次论坛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教授章文,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王迪、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管理处处长田春莉作为引导嘉宾发言。
章文以“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中的科学问题、模型和挑战”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药物设计中与计算机信息处理密切相关的很多环节,指出可以把人工智能中的链路预测方法应用到药物靶点上识别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高效的筛选药物,也可以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挖掘已有的药物是否能够治疗特定的疾病。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迪以“基于食药用菌功效筛选的产业化研究”为题,从食药用菌的功效筛选到基于菌群的药物研发思路进行了分享。药物研发有着成本非常高,整个研发环节较长的特点,他认为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计算机的筛选,来进行基因敲除、定向育种来研发新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用来反应对接、筛选药物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
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长田春莉以“推动吉林省创新药发展”为题,分析了国内医药研发的整体情况、吉林省创新药研发的现状,对如何更好的推进吉林省发展创新药给出了她的见解。她认为在研发新药和对原有药品的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有效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的人工智能方法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I的辅助作用能否被传统制药工艺方法认同,甚至AI方法能否取代传统的分析方法,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近几年市面上的创新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我省企业应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已经上市产品的继续研究,还应该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协作来共同提高创新能力。
在三个引导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论坛邀请了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殷明浩、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罗浩铭、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岩、吉林大学药学院教授梁重阳、长春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总监孙丽、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郭占龙作为思辨嘉宾,围绕“制药行业是否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吉林省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如何培养面向制药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这三个议题展开了思辨,与会嘉宾也纷纷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殷明浩认为,医药产业发展要拼速度、拼质量、拼创新。例如,新冠疫情的爆发,及时建立模型。拼创新,例如在地方病、罕见病的引导性研究方面,传统的药物产业投入较少,但是对于罕见病可以利用较低的成本切入研发工作,构建通用性药物研发平台,可以助力标准化的研究。制药行业非常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广泛应用也给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
然而针对目前药物研发生产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是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进一步辅助,他表示否定,在尤其是中成药制药领域,至少还要因具体生产企业情况而定。
此外,制药行业是交叉学科,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罗浩铭表示,如何找出质检数据中哪些是重要的部分,设备应该调成什么样的参数,这些都是有需求并且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的,由于目前传统制药企业还不具备完全信息化条件,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还不突出。另外,关于人才的培养,他表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传统的知识,同时也要接触尖端的科学技术,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王岩认为,AI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很多辅助性解决方案,可以找出一些潜在的药物通路、应答机制。但是人工智能领域大量的计算方法如何与药物研发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两个领域之间的科研人员紧密协作。
梁重阳认为,新药筛选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是特别迫切的,吉林省在单抗药物这个领域并不是很强,缺少有特色的、能跟单抗药物产业结合的平台。针对人才培养这一议题,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他建议学校可以与药企进行沟通,共同编订实践与科研方面的培养计划。
孙丽指出,在制药生产过程中,检验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AI技术如果应用到制药设备上能够带来检验效率的提升,甚至从仓储到检验到生产全过程的提升,那么会为药品的质量可控性起到更大的帮助。
郭占龙则指出,目前医药企业实际上有大量的需求,但了解人工智能的人才较少,校企之间缺乏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目前企业迫切需要实现生产全自动化,全自动化对新药研发深入研究会更有助益。
特邀嘉宾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提出了对技术和产业的一些看法,随后论坛进入了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围绕“药物生产与研发信息化、数字化是否已经到一定水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展开了较激烈的思辨,长春工业大学刘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很多企业中,但它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要想让传统药企信赖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将误差缩减在一定范围内,以保障药企的正常研发。
长春建筑大学李柏峰提出,做“高大上的科研”,不如“脚踏实地”地针对现有的工艺,用AI去解决生产工艺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长春理工大学李华认为,目前确实缺乏企业和高校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沟通的一个渠道,高校科研人员需要主动去寻找一些机会。
吉林农业大学温长吉认为,应形成一种以政策主导、企业资助、高校研究,产学研政协同的平台。
长春大学匡哲君认为,人工智能的要义不是去分析它的数据,而是让其能够自动化地完成相应的一个工序。
自由讨论环节结束后,CCF YOCSEF长春现任主席李华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论坛形成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包括:
(1)制药行业需要人工智能,这个是毋庸置疑。但企业端的需求和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层面的需求是有差异的,需要各方通过深入沟通合作推进。
(2)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政策有导向,企业有需求,高校有积累,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制药产业,还需要实际研发课题推动,需要制药企业提出一些具体的研发需求,方便科研机构对接。
(3)对于如何培养面向制药的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要取决于药企实际的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应在这方面多走访、多倾听企业声音。
放眼未来,人工智能助力制药领域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论坛获得了全国各地各领域专家的关注,本次论坛为政府、药企和高校如何形成合力来推动吉林省智慧制药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后续的论坛活动和论坛微信群中各方将继续交流,以期展开实质性研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