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下午,CCF YOCSEF成都协同四川大学、百度公司和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推出“唐卡的AI修复日记”展览,作为“蓉智汇”科普系列专题活动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目光。
本次活动以“AI修复千年唐卡”为核心主题,汇聚了AC委员及大中小学生等各界人士,共同探索现代化AI技术在传统唐卡修复中的应用。展览现场,超过千名观众亲眼见证了AI技术修复唐卡的神奇过程,并亲自体验了唐卡绘制,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唐卡,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涵盖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然而,老唐卡的修复工作一直面临手工难度大、耗时长、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在展览现场,观众们不禁好奇:这一处该如何精准勾线?那一块又该填充何种色彩?借助AI技术,普通人也能尝试唐卡修复。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赵启军教授团队,基于百度飞桨与文心大模型平台,开发出了AI唐卡修复系统,让“一日唐卡修复师”的梦想成为现实。
唐卡修复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最小干预的原则下,尊重并还原唐卡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每个破损处都需要画师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宗教经典、历史资料,确保修复有据可循。面对自然老化、结构性破坏、环境侵蚀等多重因素导致的唐卡破损失色,传统修复方法耗时数月。而今,AI唐卡修复系统只需拍摄并上传唐卡照片,即可快速生成修复参考图,大大提高了修复效率。
为实现AI修复的精准与高效,赵教授团队搜集了5000余幅唐卡数据,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拍照后AI快速生成修复参考图的目标,让非技术用户也能轻松参与唐卡修复。该项目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C4-AI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有了AI唐卡修复系统,更多人能够直观了解并体验唐卡的修复过程,共同领略唐卡的美与内涵。展览现场,观众们不仅见证了AI修复唐卡的奇迹,更在绘制过程中发挥了对唐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莲花、宝伞、法螺……“吉祥八宝”的色彩搭配,让“修复师”们对这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亲近感。
此次活动中,有厚度的文化传承与有温度的AI技术相得益彰,共同延续了唐卡的底蕴与美。CCF YOCSEF成都AC委员,以及来自成都大学的刘昶、百度的黄凯、四川大学的杨彦兵、爱奇艺的李海等产学 研界代表,还有冯霞、巫家敏、严怡惠等老AC委员齐聚一堂,深入交流,为推动技术赋能科学普及贡献了新思路。
CCF YOCSEF成都将继续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将现代技术传播至更多领域,惠及更多人群,让技术成为温暖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