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CCF YOCSEF合肥
2019年6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召开专题研讨会,传达会议精神:大幅增加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规模,鼓励各高校自主设立人工智能学科。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下,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创建了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有130所和95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基于工智能新兴学院的发展现状,从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国家战略来看,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制定了哪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兴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层次高校的新兴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CCF YOCSEF于2022年8月28日上午09:00在合肥市政务中心12号会议室成功举办观点论坛“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次论坛由CCF YOCSEF合肥现任AC委员、安徽大学刘慧婷,CCF YOCSEF合肥现任AC委员,合肥学院张琛担任执行主席。安徽大学张兴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窦志成教授、安徽大学汤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薛峰教授、安徽三联学院王兴副教授、CCF理事束庆山、YOCSEF总部AC吴国斌以及来自高校及企业的人员,通过线下或线上的形式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论坛伊始,束庆山作为开场嘉宾,欢迎各位嘉宾参加会议,并对YOCSEF合肥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他首先对CCF进行介绍,介绍其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希望CCF能够越办越好,给会员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也希望此次的观点论坛能够介绍更多的关于学科建设方面的干货,为相关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思路,并预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图1 束庆山开场发言
随后,YOCSEF合肥现任主席熊科进行YOCSEF文化培训,并给现场嘉宾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背景和初衷。基于人工智能新兴学院的发展现状,从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国家战略多方面,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制定了哪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兴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层次高校的新兴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图2 YOCSEF合肥现任主席熊科进行YOCSEF文化培训
嘉宾分享 观点鲜明
张兴义围绕“面向新工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做引导发言。他介绍了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进展和现状,重点强调了思政建设、工程导向和培养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设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包括提升师资队伍、发展多学科交叉、强化人才培养工程能力以及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图3 张兴义做引导发言
窦志成围绕“勇闯无人区: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经验与思考”进行引导发言。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建设情况和经验,重点介绍了人才培养机制的反复迭代,提出“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强调了师资培养提升和背景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提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和人工智能学院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人大特色、人才的工程能力培养等。
图4 窦志成做引导发言
汤进围绕“计算机相关新兴学院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的问题做引导发言。他介绍了不同时期新兴学院的产生及其产生背后的国家战略支持。他强调建设新兴学院需要雄厚的学科基础,越好的学校学科基础越好,办好新兴学院成功的概率越大。最后他指出新兴学院的建设不能赶时髦和跟风。
图5 汤进做引导发言
思辨环节 讨论激烈
思辨环节,嘉宾们通过线下线上展开激烈讨论。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制定了哪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兴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层次高校的新兴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三个议题展开了思辨。
议题一: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制定了哪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王兴认为人工智能学院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三联学院培养方案定位立足合肥,面向安徽省、长三角,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与其他院校大致相同。主要特色有:第一,坚持校企融合,由企业导师安排学生大创项目,便于企业挑选学生;第二,集团内外双轮驱动,与三联集团共建实验室,对外有相关企业平台,有具体的场景应用合作。安徽三联学院是3+1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到企业实习,获得创新创业学分。
薛峰介绍学院不一定要搞多个学科,特色是培养人才,工程认证是专业达成度,本校人工智能学院主要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本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具有很高的重合度,理论基础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顶层从上往下的设计,足够的资源、师资等,从计算机专业中改进、调整。培养方案要深入思考和布局,实践方面利用现有师资去达成。
何向南介绍中科大大数据学院的建设情况。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系的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不断的优化和设计。他强调需要从交叉学科方面的考虑,把交叉的特色做出来。最后他提出设置新的学院要谨慎,将一个专业做出特色、做强做大,要有独立的师资体系。
杨胜利认为目前本科课程设置太满,应该有些弹性,有更多的机会去跨专业地了解其他学科的机会。人工智能学院相应新兴学科应该让本科生有机会了解更多。
路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根据学校不同,各自学校工作重点不一样,研究型院校需要更多的是基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应用型院校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作为支撑。
郭荔葳介绍她的本科专业为通信工程,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包括软件、硬件、通信等,但工作时需要专、精、通。人工智能培养的人才相对计算机要更理解本行业、本领域,更专注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及工作。
熊科认为,应从研究生抓起,交叉应用型对于本科生可操作性较差。研究生有一定的基础,有自我科研的能力,唯一缺乏的是行业知识。
科大讯飞谭昶,从科大讯飞企业的角度讲述,企业有一整套的研发环境,需要定向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沈琛认为,新兴学院不仅需要师资力量,也需要沉淀。本科就应该进行交叉融合,本校进行相关学院的交叉、合作,不仅是课程,也包括项目及与企业的交叉融合。
议题二:新兴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路强认为,需要招到相应对口的教师,需要考虑:先建学院再招老师,还是先招到足够老师再建学院?
张兴义认为,第一是吸引师资的挑战;第二是学科的问题,学科是根本;第三需要学校资源大力的支持等。对于先建学院再招老师,还是先招到老师再建学院,他认为先建学院可获得更好的资源。
薛峰认为编制的独立性、学科发展和产业的关系是面临的挑战。
余久久针对先建学院再招老师,还是先招到足够老师再建学院的问题,认为应先建专业,专业成熟了再建学院。
窦志成支持先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愿景,再筹建学院。如果和计算机学院定位差异不大,那建立独立学院的价值不大。如果有清晰的定位,建议成立独立的学院,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尽快完全独立。当然,新学院面临诸多挑战。
汤进认为,师资力量越是薄弱越要慎重成立新学院,不同层级的学校要不同看待。
王兴认为,普通的本科院校应该结合应用场景,结合当地情况来建设新兴学院,不能盲目跟风。
根据大家的激烈讨论,刘慧婷引出了新的议题: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怎样平衡?
束庆山认为,不同学校承担的培养使命不一样,那么所处的高度自然也就不一样,高水平大学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培养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应该面向地方为地方的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区别对待。
路强认为,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怎样平衡的问题,应该视学生的个人情况而言,不同的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定位也是因素之一。
何向南认为,人工智能类毕业学生更倾向去大厂,薪资高。学校引导很重要,市场也是影响因素。
余久久认为,对于新兴学科人才培养的引导,不同的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样。新兴学科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应用场景,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
议题三: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为不同层次高校的新兴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
余久久认为,从安徽省专业评估的角度,需要对新兴学院进行不同的评价体系,学校的层次不一样,那么其评价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校。
张高峰认为,从工程教育认证角度来看,可以参考一些标准,但评价体系仅供参考。
王兴认为,目前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需要建设新兴学院,应该让子弹多飞会,看看办学的效果后再定是否要建设,再来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
谭昶认为,从企业的角度应该面向实际的应用场景,从该场景中来进行人才培养,进而制定适合该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薛峰认为,目前已有评价体系过于复杂,有时起到负面效应,应简化评价体系。
吴文胜认为,大学职能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种,当下需要结合安徽省三地一区、十大新兴产业战略做人才和智力支撑。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思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业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新兴学院面临的挑战和不同层次高校的新兴学院建设的评价体系等问题。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将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新兴学院的未来发展。
图6 大合照
线上主席:张高峰、彭振皖
会议纪要:蒋峰岭
新闻稿:蒋芳
摄影: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