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在算力资源的供给与应用环节之间,阶段性不匹配现象依然存在。究竟是信息获取不够充分,还是对市场趋势的响应机制尚存短板?这一关键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长沙与深圳分论坛联合承办的一场围绕“算力资源配置”的观点论坛——“算力资源结构性错配因素何在?如何破局?”于2025年8月9日在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界及新闻媒体的50余名精英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算力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机遇。来自望城区数据资源中心数字产业部与鹏城实验室的代表共同参会,为论坛注入了政策引导和前沿科研的双重动力。产业界代表阵容强大,覆盖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服务器厂商超云,与阿里云、京东云等主流云及软件平台共同到场。数据中心算力运营方证通电子、科华数据,以及大模型领域的典型企业玄武大模型工厂等也悉数参与。此外,财联社、雷峰网等长期关注算力产业的专业媒体也受邀出席。
本次论坛由YOCSEF长沙AC柏林与YOCSEF深圳学术秘书李卓钊共同主持。与会嘉宾围绕错配成因、信息流通障碍、机制优化及市场趋势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坦诚交流算力产业的真实需求,并前瞻性地探讨未来发展方向。YOCSEF总部现任主席贺瑞君、长沙现任主席纪军刚、深圳现任主席漆舒汉以及武汉现任副主席周凤等AC亲临现场,深度参与互动,为讨论增添专业视角。
在引导发言环节,鹏城实验室智能系统与应用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梁骁俊,超云智算研究院院长张春雨,清华图灵研究院驻场企业家曹彦宾,分别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应用层,深入分析了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大模型应用发展趋势。他们建议应推动超算与智算的融合,优化硬件升级路径,发展异构计算与智能调度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完善国产算力生态,加大芯片研发与软硬件适配力度,建立统一的服务与测评标准,提升国产算力的使用率与竞争力。
在随后的思辨讨论中,针对算力错配的根源,不同领域的嘉宾迅速形成了多个对立视角。与会者认为,这种供需间的落差在高速发展阶段几乎无法避免,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前瞻性规划与灵活调度,将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错配”转化为可控的结构优化机会。与会者还指出错配因素在于国产算力生态的不完善,硬件性能虽在不断提升,但与之匹配的软件体系、开发工具链和生态支持尚显薄弱,造成“好硬件难以发挥好性能”的尴尬局面。还有其他与会者更是强调,技术迭代的脚步过快,而应用落地的节奏滞后,结果是部分先进产能在机房中“沉睡”,形成资源浪费。缺乏足够具有牵引力的“现象级”AI应用,使得市场需求不足以反哺供给端投资,从而加剧了供需结构失衡。
针对这些问题,论坛提出多项优化路径:推动行业应用深度AI化,以实际业务需求反向驱动算力结构优化;建立高效的业务端销售与服务机制,渠道商应精准衔接AI大厂与终端应用场景,快速掌握前沿技术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同时承担客户对算力资源的培训职责;厂商要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转型为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的综合方案商,契合中国企业客户重视服务体验的市场特点;同时提升地方政府对算力产业的科学认知,避免“一哄而上”式投资;加快建设全国性算力运营调度平台,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动态资源匹配,平台的运营主体和模式仍需进一步明确。
在未来趋势方面,与会者判断,训练型算力将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形成高集中度的供给格局;推理型算力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训练算力,并更可能采取分布式部署,以提升易用性与普惠化水平,降低技术门槛,扩大社会化服务能力,最大化释放算力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论坛最后,YOCSEF长沙现任主席纪军刚、深圳现任主席漆舒汉以及总部现任主席贺瑞君分别作总结发言:本次论坛充分汇聚了政府、企业与学术界的多维度智慧,通过深入对话和开放交流,形成了对算力错配问题的系统性、立体化认知,提出了多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务实建议。此次高质量的面对面交流,不仅明确了算力资源配置的深层成因,也凝练出多元化的解决路径,为后续产业协同提供了方向指引。各方嘉宾一致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跨领域合作与沟通,携手推动算力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
图文|柏林 李卓钊
编辑|王晶晶
审核|漆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