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破四唯、立新标”政策的持续推进,科研评价体系逐步从量化导向向质量导向、贡献导向转型。在这一深刻变革背景下,科研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评价标准与价值定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025年4月12日下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 YOCSEF苏州分论坛承办,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协办的观点论坛 “科研生态改革的大趋势下,青年科技人员应该如何‘卷’?”(论坛编号:CCF-Yo-24-191)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天枢楼302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聚焦“帽子”制度、科研量化评价与学术优绩主义等现实话题,旨在重新审视青年科技人员的自我奋斗目标与发展路径,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科研评价体系转型的关键期构建更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机制,回应新时代科研生态对价值导向的重塑需求。
本次论坛由YOCSEF苏州AC戴望州(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与YOCSEF苏州副主席张绍群(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邀请到南京大学朱鸿鹄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肖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教授担任引导发言嘉宾,围绕三个核心讨论焦点展开深入引导与思辨。论坛还汇聚了来自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人员代表,共计4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论坛采用定向邀请制,强调平等参与、观点碰撞与深度交流。论坛围绕三大议题——“没有帽子如何展示科研价值”“量化评价的困境与改进”“优绩主义的公平与陷阱”展开自由发言与集体思辨,从制度逻辑、评价改革到学术文化,话题层层推进、观点多元交锋,体现出当前科研生态改革中的复杂性与迫切性。
4月12日下午14:00,论坛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天枢楼302准时开场。执行主席戴望州与张绍群共同致欢迎辞,介绍了自身背景并感谢与会嘉宾的到来。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涵盖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管理者与青年科技人员代表。

图 1 执行主席戴望州与张绍群共同致欢迎辞
随后,YOCSEF 苏州主席晁平复(苏州大学副教授)对YOCSEF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理念做了简要介绍。

图 2 晁平复老师介绍YOCSEF
接下来,执行主席戴望州简要介绍本次论坛议题背景。他指出,近年来中国科研产出稳步提升,但“帽子”制度与量化评价体系所带来的资源倾斜和学术焦虑,仍是青年科技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破四唯、立新标”等改革推进,青年科研群体正处于机制转型的关键节点。
在此背景下,论坛设置三大思辨议题,接下来围绕这三大议题展开讨论。下文将提炼发言者的核心观点,隐去具体身份,回归思辨本质。
思辨问题一:没有“帽子”等评价指标,青年科技人员与学术单位能否客观公平地展示自身价值?
首先,本场思辨由南京大学朱鸿鹄教授作引导发言。他指出,“帽子”作为科研评价体系中最直观的显性标签,在资源配置、项目评审和人才晋升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尽管“帽子”曾在人才聚集和学科建设中起到过正面作用,但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路径依赖,压缩了评价维度,令不少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在缺乏头衔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公平的认可与发展机会。他进一步指出,在“去帽子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急需建立一套更科学、多元和可信赖的替代机制。评价应更关注研究的质量、原创性与贡献,不应仅凭是否拥有“帽子”来断定科研水平。他呼吁各界探索构建基于问题导向、长期贡献和交叉创新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科研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图 3 朱鸿鹄教授引导发言
随后的思辨环节中,来自不同高校与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帽子制度展开深入探讨。一位青年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没有统一的帽子,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搞艺术的和一个搞人工智能的,谁应该拿更多的工资?”这句话引发了关于跨学科评价标准缺失的广泛关注。多位学者指出,当前评价体系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工作时,缺乏明确而可比的维度,导致“看得见”的帽子成为默认的衡量依据,而诸如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平台搭建等则常被忽视。
另一位高校教师则以自身经历指出,自己长期从事与产业结合的科研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大量对接和项目落地工作,但由于缺乏可转化为论文或头衔的成果,这部分努力在校内考核中几乎“隐形”。在他看来,帽子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资源分配的“入口”,青年学者被迫在科研产出与价值认可之间寻找平衡,却往往难以两全。
有与会嘉宾指出,在当前的资源分配机制下,“抱大腿”式的团队结构已成为常态。一位核心成员获得帽子,全团队即享优待,而非核心成员则容易被边缘化。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加剧了青年学者的焦虑,使得团队合作与个人成长产生张力。
也有学者提出,应警惕“帽子”被作为象征性资本滥用的倾向。一些项目评审中,“有没有帽子”甚至决定了申请的“起跑线”,而帽子评选机制本身却存在“公正但不透明”的悖论——评审过程缺乏公开机制,令部分优秀却未“挂名”的青年科研人员陷入评价盲区。
面对上述问题,讨论中也产生了多项建设性建议:
- 帽子应与资源解耦,不应“一帽定乾坤”,避免头衔对整个团队形成虹吸效应;
- 构建多赛道的科研评价体系,让科研型、教学型、转化型人员各有所归;
- 增加非头衔成果的可见性,如将教学、科普、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等纳入考核;
- 推动匿名评审与多元评价机制,削弱“人脉”影响,提高评价公正性;
- 强化青年科研人员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在多元标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在思辨讨论的结尾,一位与会者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如果评价体系无法提供多样化和可预期的发展路径,‘帽子’将变成扼杀创新的制度陷阱。”朱鸿鹄教授也在总结中强调:“帽子是结果,不该是起点。”这句话为本轮讨论定下基调,既表达了对“去帽子化”方向的坚定支持,也点出了当前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


图 4 议题一讨论环节
思辨问题二:对科技人员的量化评价是否不可避免?应当如何设计新时代的评价指标?
首先,本场思辨由南京理工大学肖亮教授作引导发言。他指出,量化评价作为科研体系中高度依赖的机制,虽饱受争议,但仍具有不可回避的结构性必要性。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资源分配与学术治理等层面,“可比”“可控”“可执行”的要求使得评价机制不得不依赖一定的量化指标作为操作工具。但肖教授也明确指出,“量化不等于僵化”,关键在于指标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多元、是否留有成长空间。他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三点思路:
- 建立分类分层的评价机制,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转化等不同赛道,避免“一刀切”;
- 为青年科研人员设立缓冲期,鼓励潜力型与探索型研究,减少短期产出压力;
- 鼓励构建个性化科研标签,支持科研人员在教学、科普、平台建设等方向形成稳定影响力。

图 5 肖亮教授引导发言
随后的思辨环节中,来自一线科研与学术管理岗位的多位与会者,围绕量化评价的困境、改进可能与现实张力展开了富有张力的多方对话。一位科研管理者坦率表示:“我们不是不想看老师真正做了什么,而是没有时间、没有机制、没有人。”这番话揭示了量化机制背后的现实无奈:在评估工作高密度、评委非专业、资源高度竞争的情境下,量化数据仍然是最“可操作”的选项,也因此具有强烈的“路径黏性”。如何解决现实情况与理想评价方式的矛盾,将是未来科技人员评价体系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位青年教师从个体经历出发指出,现有体系中项目数量、论文篇数、影响因子等“可数之物”主导了评价体系,却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与协同性。教学质量、学生培养、交叉合作等非标准化成果很难“对齐”到评价表格中,“我们被迫去做可以被评价的事情,而不是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
另一位学者则进一步指出,在强调指标的同时,不同学科在“可量化性”上的先天差异被忽略。例如,工程与基础数学、理论物理与教育技术,其科研节奏和成果形态完全不同,但在统一评价体系下反而拉平比较,形成新型不公平。
围绕如何“科学地量化”,与会者讨论集中于三个关键方向:
- 分类型设计评价标准:基础研究可重学术影响力与探索深度,应用研究可强调技术成果与社会服务,教学与转化应有独立赛道和计量方式;
- 鼓励“过程可见、成果可追踪”:支持记录科研过程中的建设性工作,如数据整理、平台开发、跨机构协作等,打破“结果导向”一锤定音的局限;
- 为青年人才提供多元路径:包括预设“宽容窗口期”、允许失败尝试、支持长期积累型项目,让青年科研人员“在被看见的地方成长,在被激励的轨道上追求卓越”。
讨论中还有人提出,应以“可选择性”为基础,设计灵活组合式评价模板,让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类型与优势进行“自我申报式评价”,而非被统一指标锁死。这一提议得到多位与会者的积极呼应。
在思辨讨论的结尾,肖亮教授指出:“我们不能否定量化,但必须让量化为价值服务,而不是让人去迎合指标。”他强调,新时代的科研生态,应摆脱“量化即终点”的旧模式,迈向“分类明确、过程透明、长期导向”的新型体系。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尊重差异、激发潜力、鼓励创造的科研评价文化。


图 6 议题二讨论环节
思辨问题三:青年科技人员的内耗根源:学术优绩主义到底是公平之路还是道德陷阱?
首先,本场讨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朱慧玲教授进行引导发言。她从“优绩主义”(Meritocracy)的概念源头谈起,指出其最初是为了保证社会资源按照能力与贡献分配,是现代教育与科研体系赖以建立的价值基础。但当优绩主义忽视结构性不平等、缺乏反思时,它便容易演化为精英主义的遮羞布,将个体成败归因于“是否足够努力”,而掩盖了评价机制本身的不公。朱教授指出,当前学术界将“帽子”“项目”“论文量”等外在指标等同于“学术优绩”的核心依据,结果是将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人,而绝大多数青年科研人员则在“未被认可”与“难以上升”的双重压力下,陷入自我怀疑与长期内耗。“优绩主义如果脱离了结构正义的基础,就不再是公平的机制,而是道德化的惩罚系统。”她特别强调,科研生态需要建立在承认差异与尊重多元的价值前提之上,不能以单一标准衡量一切。
随后的思辨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优绩主义是否真的公平”“科研竞争为何变得内耗”“评价机制是否提供多元赛道”等问题展开了深刻思辨。
一位高校青年教师直言,自己所在单位推行“非升即走”制度,考核完全以论文数和项目金额为准。在这种环境下,学者们往往不是追问科学问题本身,而是计算KPI,“我们不再是追求知识的人,而是一个指标生成器。”
另一位代表指出,在以“成果换资源”的评价体系下,优绩主义已不再是奖励机制,而变成了“身份制造器”——一旦未进入“核心圈层”,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被看见。“你努力十年,可能还不如某人被一个推荐人一句话点名来得有效。”
也有嘉宾指出,当前的科研文化中,过度强调“顶刊发表”“大项目中标”,让科研工作变得高度工具化与功利化,进而导致青年学者在教学、平台建设、跨界协作等“非显性指标”工作中被系统性忽视。尤其对于女性科研人员、教育研究人员或地区资源不足的教师来说,这种优绩机制反而固化了不平等。
一位社会科学背景的学者则补充道,优绩主义最危险之处不在于竞争,而在于它制造了一种“成者为王”的叙事模式。“当我们认为‘谁成功,谁就有理’,就等于默认失败是活该的。”这不仅扼杀了学术中的多元贡献,也对科研人员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讨论中提出多项改进方向:
- 强化对“非显性劳动”的制度认可:将教学、服务、协作、科普等日常纳入正式评价体系,推动其在职称评审与资源分配中获得实质性回报;
- 限制“帽子”导向的资源绑架:设立“非帽子专属资源”通道,给未入围者更多成长机会;
- 倡导结构反思而非道德判断:认识到科研成功不完全是个人努力结果,制度设计与支持体系同样关键;
- 赋予青年学者发展空间与节奏自由:避免一刀切式考核,支持探索性、长期性研究,减少“短期淘汰”。
在思辨讨论的结尾,朱慧玲教授指出,优绩主义本质上应服务于公平与成长,而非形成新的“制度性高墙”。她提醒大家反思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定义学术成功?是否为每一个真正热爱科研的人留出了发光的可能?” 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说:“优绩主义本该是衡量贡献的工具,而不应成为评价人格与命运的标签。”这场思辨最终在对制度张力与伦理反思的交汇中,汇聚出对公平、尊重与多元科研生态的深切期盼。


图 8 议题三讨论环节
在三个议题的深入探讨之后,论坛进入总结环节。执行主席张绍群与戴望州分别发言,对本次讨论成果进行梳理与提升。张绍群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帽子”标签化、指标短期化等现象,正在侵蚀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动机与发展空间。评价机制与资源高度绑定,使得学术发展路径趋于单一,也令青年学者在选择方向时不得不更多考虑生存与应对。他呼吁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出更多的包容性与多元性,给予青年人才探索性、长周期的成长机制,让学术工作回归问题导向与价值本位。
戴望州则从系统机制角度出发,指出帽子制度背后反映的是评价机制缺乏科学同行评议、资源分配权过度行政化等深层问题。他提出,未来可以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在评价体系中的辅助功能,提高同行评议的效率与公正性,打破传统“人盯人”的资源分配格局。他特别强调,青年科研人员应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定义”,寻找与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相契合的问题,在不确定的体制中构建确定的学术自我。

图 9 执行主席张绍群做总结发言

图 10 执行主席戴望州做总结发言
两位执行主席均表示,本次论坛虽然场地经历了临时调整,但讨论热度不减,跨学科交流充分,充分体现了YOCSEF观点论坛的问题导向特质,也为文理交叉背景下的科研评价机制探讨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在论坛所营造的“平等、坦诚、碰撞”的氛围中,专家、青年学者、管理者等不同身份角色得以充分表达、深度思辨。
展望未来,与会人员普遍认为,科研生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从“破四唯”走向“立新标”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文化重塑与制度再造的过程。正如论坛主题所言:“青年科技人员应该如何‘卷’?”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更努力,而是如何更有意义地努力。

图 11 与会嘉宾合影
图文撰稿:戴望州、张绍群
审阅修订:晁平复、鄢兴雨、吴寅生
记录编辑:张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