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紧密结合,对具有计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大到国家教育规划,小到家庭教育培养,“编程从娃娃抓起”已经触动了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计划。青少年编程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青少年信息素养的科学培养,究竟要让孩子们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有效规划安排?是否要以参赛为目标?仍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020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保定学术委员会举办题为“青少年强“基”、强“智”的科学培养路径探索”的技术论坛,本次活动采用线上会议形式,论坛的执行主席由方艳辉(河北科技学院)和曹莹(河北金融学院)共同担任,微论坛执行主席由杨克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和耿超(青城博雅)共同担任。论坛邀请了王和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李怡雯(杭州华恩科技有限公司),尹超(北京科学树科技有限公司)作引导性发言。同时,还邀请了郭山(蜗牛漫步教育),王培(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田信(保定市机器人运动协会)共同参与思辨讨论。YOCSEF保定AC委员、委员以及全国各地分论坛AC委员,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线上论坛。
首先,由方艳辉对YOCSEF及保定学术委员会做简要介绍。活动分为嘉宾引导性发言和思辨讨论两个环节。
在引导性发言阶段,王和兴作了题为“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的引导发言。介绍了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相关文件精神,以国家对具有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从加强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计算思维的必要性出发,在内容选择、师资培养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快完善相关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明确中小学教育信息培养的基础能力标准;三是相关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课程进行融合;四是在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可通过优秀的线上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推动普适性竞赛开展,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
李怡雯作了题为“信息科技课程与编程竞赛的关联和区别”的引导发言。结合自身授课与指导学生参赛经验,结合新修订的浙版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的核心思想,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从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深入解析了其课程体系科学意义与育人价值,并结合指导青少年参加信息学竞赛和考级的经验,对学校、家庭在孩子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给出合理规划。
尹超作了题为”基于项目进行中小学阶段编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引导发言。从学生、家长、学校、机构四个角度分析中小学编程教育的现实状况,并结合基于硬件项目的编程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出基于知识点融合的项目探究的培养体系,即将编程技能作为核心能力培养的多种能力并重的培养体系,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
嘉宾作引导发言
接着,论坛进入思辨环节。与会人员围绕”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如何平衡它的深度和广度?“、”家庭、学校和培训机构在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中如何有效分工?“和”青少年强‘基’、强‘智’的推进阻力在哪里?“三个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针对每个议题,与会人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辨。
议题1: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如何平衡它的深度和广度?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自身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基于学校常规信息课程,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合理设置小学阶段基础工具入门应用课程,设置初中阶段多媒体、数据处理、python语法、智能机器人等广泛了解课程,设置高中阶段的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数据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呈阶梯式螺旋上升。既能综合平衡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的普适度,也能够为兴趣高、能力强、潜力大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议题2: 家庭、学校和培训机构在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中如何有效分工?
家庭、学校和培训机构在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中共同组成一个同心圆。应根据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占比。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以学校为主、培训机构补充,家庭辅助;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家庭辅助。在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上,中小学校阶段适当融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内容,普及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应用,对天赋高,兴趣浓厚的孩子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培训机构做好有益的补充,家长则为学生做好方向把控。总之,应因地制宜、适当分工、凝聚合力,才能在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议题3:青少年强“基“、强”智“的推进阻力在哪里?
虽然当前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在各方面引起重视,并融入教学过程中,但普及仍然有一定距离。首先,自身动力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培养相关课程的准确定位,不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到底要做什么,能干什么,所以缺乏自身推动力;其次,对资源依赖高。由于教学资源的差异,一线城市教学资源显然优于其它城市,无论从师资、教学环境及硬件设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各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资源缺乏的地方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第三,认同度差异影响。不同地区的升学考试内容不同,考核形式不同,对于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鉴于各种升学的压力,大多数家长仍然会希望青少年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升学考核科目的学习上。
通过举办此次技术论坛,与会同仁紧密围绕“青少年强’基’、强’智’的科学培养路径探索”这一主题,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科学性;家庭、学校及培训机构的合理分工;探寻推进阻力三个方面的思辨,最终形成“基”为体,“智”作翼的“234”青少年信息素养提升的培养路径。“2”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效果;“4”即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以实现2个基本为主,以融入人工智能应用训练为辅,合理把控3个关系,依托落实青少年的4个核心素养,分阶段分层次持续推动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实际操作层面,可采用课程与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用,做到教赛融合、学用结合;从政策把控层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既要突出学校的主体教育责任,又要发挥培训机构的辅助作用,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形成正确认知,合理分配时间并加以引导,凝聚多方合力,彰显培养效果。
本次论坛共历时三个半小时,最后由执行主席方艳辉和曹莹为嘉宾颁发感谢牌,再次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论坛在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的举办,系统地梳理了青少年信息素养科学培养途径中的课程设置、角色分工以及与竞赛的关联,重点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课程设置以及角色分工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思辨讨论,其结果对推进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颁发感谢牌及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