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以及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疫情防控常态下,AI医疗成为热点,掀起新一轮技术和资本热潮,其爆发也是指日可待。但是,AI和医疗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落地的过程中,依然会有很多的痛点和难点。那么AI医疗的爆发点在哪里?何时会到来?同时AI医疗的难点又有哪些?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此背景下,3月27日,CCF YOCSEF太原成功举办“数字山西——AI医疗的奇点在哪里?”技术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医学、计算机等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界和政府的学者专家围绕医疗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难点进行了交流讨论。CCF YOCSEF太原AC委员张光华和许骁哲担任执行主席。CCF YOCSEF太原委员王龙和马非担任线上主席。
执行主席张光华和许骁哲主持会议
聚焦AI医疗的技术应用、专业报告精彩纷呈
论坛特邀山西大学杜宇慧教授做了题为《如何使用脑影像探索脑疾病机制和认识大脑》的技术报告。杜宇慧教授将AI应用于认知我们的大脑,例如,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趋势下,利用深度学习探索大脑老化过程中的变化,并试图针对性地锻炼和饮食来减缓这些功能连接的衰老。此外,杜宇慧教授开发的新的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已集成到国际上脑影像领域广泛使用的GIFT软件等。
执行主席张光华为杜宇慧颁发感谢证书
论坛第二位特邀讲者中科院计算所赵地副研究员在线上做了题为《深度学习与生物医学影像分析》的技术报告。赵地副研究员分享了基于深度学习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症、脑肿瘤、前列腺、心脏、肝病、甲状腺结节、胃癌病理影像、脑电信号等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赵地教授担任《中国图像图像学报》编委时接受聘书
第三位特邀嘉宾山西省眼科医院张朝霞主任做了题为《如何实现眼科AI诊断平台的标准化?》的技术报告。张朝霞主任就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发领域)重点项目——山西省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做了深入解读。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模态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智能诊断两个子平台的研究,探索了以临床诊断指南为参照标准、数据收集标准化、数据标注标准化的医工结合路线,提出了“医”掌握标准、应用方向,“工”根据需求、标准化实施的观点。
执行主席张光华为张朝霞颁发感谢证书
随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陈德平经理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助力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技术报告。陈德平说到在医疗领域,科大讯飞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其产品“智医助理”系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国家级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辅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诊断,显著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目前已经在全国200余个区县常态化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疫情重点人群排查、宣教和无接触式疫情相关数据的采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执行主席许骁哲为陈德平颁发感谢证书
之后,针对AI医疗的技术难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辨,在场嘉宾和参会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场多位嘉宾从AI技术方向提出了目前遇到的多种问题。杜宇慧提出,在AI方面的研究认为,脑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精神疾病的标签是无法保证准确的,仅用有监督的分类算法无法保证发现的影像指标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需通过无监督、半监督、弱监督、偏标签等聚类算法从数据中挖掘疾病的生物型。
上海脑重大疾病智能影像工程中心副主任于泽宽博士强调了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提出了探索最优网络架构,提升AI的精度、稳定性和鲁棒性。汇医慧影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西部大区总监胡晓明博士指出了当前人工智能存在局限性,多数是面向单病种、面向的都是单个设备、准确率仍需进一步提高等。提出应该从数据、算法、算力三个方面提高AI的有效性,同时需要高校、医院、企业多方通力合作来进一步推动AI的发展。
执行主席张光华为胡晓明颁发感谢证书
而作为医院的临床大夫,则从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AI技术可能的问题及应用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长治医学院副校长王金胜博士从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发,提出AI在慢性疾病领域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病理医生缺口达到9.5万,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更为突出。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区域病理中心,借力5G、AI等技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下沉;其次可以发展AI辅助病理诊断来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断水平和某些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同时,AI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应更关注需求、应用场景,避免“两张皮”现象的存在。
执行主席许骁哲为王金胜颁发感谢证书
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任智勇主任首先介绍了精神科是一个年轻且神秘的学科,国内外对其接受度很低。中国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16.57%,而国内的执业医师的人数相比其他科室要更少。面对当前发病率高、医师少的问题,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完成复杂精神类疾病的诊断。
任智勇主任做发言
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武啸医生认为,目前,人工牙齿的制作方面仍由手工完成,误差较大,通过AI的辅助可进一步提升模具精度。通过AI在医疗中可提升患者对医生治疗方案的信任度,同时在口腔疾病初筛方面可极大提升患者的筛查效率和方便程度;同时可加快医生的提升速度,进一步提升医生的水平。
执行主席许骁哲为武啸颁发感谢证书
针对“医院面对 ‘虎视眈眈’的AI,为何‘畏手畏脚’?”第二个思辨问题,在场嘉宾和参会人员的讨论更为激烈。
在场的医生多数对AI持欢迎态度。武啸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医生的“畏手畏脚”,一方面AI算法准确率要达到落地可用的水准,另一方面需加大普通患者对AI算法的了解和信任度,在准确率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宣传科普。张朝霞认为AI技术并没有取代医生的趋势,在实际临床中,AI的优势点在于大面积的流调研究、普通疾病的筛查等。例如OCT设备有多种,如何融合不同标准的图像来实现自动诊断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利用AI技术实现普通疾病的筛查也是其重要应用领域。
王金胜提出首先医院与企业并不在对立面,一方面AI算法方面其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与瓶颈;另一方面,医院医疗技术在一些诊疗领域也有一些标准方面的问题;AI产品在医疗上使用的资质问题、伦理问题都是医院方面顾忌的问题,因此,医院在对AI技术的应用方面仍未大面积展开。此外,政府在健康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共享方面应该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与技术设计,加大投入,致力于搭建有统一标准、能共享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助力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在场的AI技术专家则认为目前AI仍然需要从精准度等方面提高能力。此外,还有专家学者认为更应从权责划分、政策法规等方面考虑。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短时期内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影像人工智能的产品为辅助医生诊断的工具。国家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政策上也非常支持。而医院的使用是AI技术的发展的助推剂。
参会者合照